第368部分 (第1/4页)

老天很给程宏面子,他正想着呢,外头跑进来一个机灵的小兵,抱拳行了个礼,启禀道:“都尉,都护府来人了!”

董达转得头晕眼花,忽听到这话,一时没反应过来,愣愣的说:“我还没去都护府告状呀,都护怎么就派人来了?请,快请!”

小兵见董达有些失态,不过碍于身份也不敢说什么,喏喏的应了一声,躬身退了出去。

哈,你以为都护派人来给你做主?错了,那人是来摘你的官帽滴!

程宏看到董达癫狂的样子,讥讽的连连冷笑。

PS:二更。继续求订阅啦~~

☆、第298章 轻重不分

听完吏部下发的公文,董达整个人都傻了。

因为这公文的内容,既不是董达幻想的,都护府帮他做主,也不是程宏预想的将董达就地免职,押回京城候审,而是一份任命。

任命董达为都护府长史,官阶不变,辅佐副都护负责屯田事宜。

从表面上,董达此次绝对是高升。从地方到中央嘛,且还是都护府里颇能说得上话的头几号人物。

但事实上呢,这确实明升暗降。现在的董达,虽在地方折冲府任都尉,但人家好歹是一把手,手下有一千至一千二的府兵,绝对是个有实权的领兵将军。

可到了都护府呢,他一没根基,二没人脉,与现任都护、副都护都没甚关系。

这些都还没什么,最坑爹的是他未来的职务——屯田。

靠,西州是什么地方,它与鄯州还不同。鄯州虽也地处西北,却不是什么苦寒之地,这里有湟水河,流经之处都是水草丰美、植物繁茂之地。且农田灌溉什么的,也不是问题。

否则,当初朝廷也不会把陇右道的治所建在鄯州。

但西州就惨了,在那里屯田,连水源问题都不好解决呢。

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西州距离西突厥最近,一旦有了战事,董达就是扛着锄头,他也要往上冲呀。

这、这绝对是流放!

董达气得双目赤红,若不是都护府的传旨官还没走,他早就怒骂出声了。

程宏也有些纳闷,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崔幼伯在鄯州的这半个月也没闲着,早就命人将董某人的底细查了个一清二楚,还收集了许多证据。

而且吧,程宏觉得,似董达这样的半兵半匪的败类。既然拿到了证据,就该一举拿下,永除后患。

可崔幼伯为何要这般做?只是把董达调出了鄯州,不但没把他告倒,还让他好好的继续当差?!

……

“崔刺史这么做,并不是放董达一马,而是他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整个鄯州!”

湟水县,某栋豪奢却又不失雅致的宅院中。一老一少对坐在书房里闲聊。

老的那个听了下人回禀的最新消息后,悠悠的说道。

年轻的则一脸沉思,想了好久,才恍然道:“哦。儿明白了,崔郎君若是直接弹劾董达,那么按照程序,朝廷必定下旨问责,届时,董达便会申辩,崔、董二人各持一词,朝廷便会派人赶来详查……”

老的那个满意的点点头,“轲儿越来越长进了。不错,很不错!”

没错,这一老一少便是梁轲父子。

眼下梁轲被歹人‘刺伤’,正在家中静养。

那日,崔幼伯看出了他想再观望的心态,还派人来敲打他,对此。梁轲并不觉得尴尬或是担心,相反的,他反而觉得无比安心。

因为崔幼伯表现得越聪明,那就越证明自己没选错人。

所以,梁轲才会把董达那贼窝子的地址暗示给崔幼伯。

那时他与父亲商量过了,父子两人都料定,崔幼伯定会有所行动。

只是他们都没有想到崔幼伯竟有如此魄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拿下二百余人的贼窝。还毫不手软的斩杀数人立威。

另外,他们也没预料到,崔幼伯还有如此人脉,居然能请动程家的人越界来帮忙。

几乎是一夜之间,鄯州的形势陡变,原本死力欺负崔幼伯的两人。一个在家养病,另一个则被流放到西州去当庄头。

听到这个消息,梁氏父子便凑在一起闲聊。试图通过研究董达一事,更加深入的了解下新刺史的为人、脾性和行事作风。

就目前而言,梁父觉得崔幼伯对董达的处置非常恰当。

打官司向来是个耗时间、耗精力的麻烦事。

尤其董达犯的不是有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