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部分 (第1/4页)

看来,那件事必须加紧了,否则她非但不能荣归京城,反而会落得惨死异乡的下场。

用力点了点头。武五娘表示她一定会努力。

主仆两个谈话的声音极小,就是在门外廊庑下服侍的粗婢都没有听到。

但她们想不到的是,就在她们窃窃私语的时候,头上的屋顶上,正趴着一个精壮的男子,他掀开几片瓦,耳朵紧紧的贴下去,集中全部注意力,将她们的谈话听了个七七八八。

傍晚。崔幼伯下衙回来,满身风尘仆仆,一脸疲惫倦怠。

时值初春,正是百姓进行春耕的时节。

去年鄯州三个县被贺鲁祸害得不行,许多良田都被践踏、焚烧,尤其是湟水,城郊一大片的田地都成了焦土。想把它养肥了着实需要时间。

为此,崔幼伯特意跟圣人上书,请求减免鄯州今明两年的赋税。

圣人那边呢,刚刚得了崔幼伯递上去的关于‘神奇火器’的密折,正高兴着,见崔幼伯好容易提了个请求,且还在情理之中,他也乐得做‘仁君’。便大笔一挥,爽快的准了崔幼伯的折子。

饶是如此,鄯州想彻底恢复过来,仍需全州上下一起努力数载。

正好,萧南托李荣送来的土豆,崔幼伯已经在自己的职分田里试种成功。实验结果也正如萧南说的那般,产量极高、且不挑田地,食用价值也很高。

崔幼伯很高兴,当下便命令司农,让他组织农户们学习,在全州范围内推广土豆。

因为有具体的实例,且崔幼伯在鄯州的威信极高,所以农户们对于这个外形奇怪的陌生作物,还是很积极的配合。

选地、育苗(其实是等着土豆茎块儿发芽)、下种,全家齐上阵,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除了土豆,主要的粮食作物还是不能少的。另外,除了湟水一地,其它两个县的水源问题,也需要解决。

去年贺鲁退兵后,崔幼伯便计划在其它两县挖水渠,将湟水河的水引过去。

只是工程有点儿大,那时又刚刚击退了突厥人,时机不太好,崔幼伯只是命司工带领一干河工去湟水河两岸考查地形,选择好适合挖沟的河段。

经过去年一年的准备,今年开春,崔幼伯正式决定通河挖渠,彻底解决鄯州境内的水源问题。

不过,通河之事,还需等春耕之后,到那时才有充足的劳役。

除此之外,崔幼伯也相信,再过一二十天,他便能把州府衙门的‘麻烦’彻底解决。

回到刺史府,崔幼伯先去换了身家常的广袖长袍,拖着个小木屐,溜溜达达的来到书房。

刚坐下没有多久,一个身着玄色胡服的男子便闪了进来,“郎君,那人确实有问题!”

崔幼伯放下茶盏,低声道:“哦,你都听到了什么?”

男子凑到崔幼伯的耳边,将方才听到的事儿小声的说了出来。

听完汇报,崔幼伯并没有感到意外,他只是心情有些阴郁,倒不是为了武五娘,而是——

倘或事情的真相果如他猜想的一般,那、那就太残忍、太特么的天怒人怨了!

ps:抱歉抱歉,更新晚了,明天某萨一定会努力早更、多更。谢谢潋滟红水、春风袭人、虚幻梦汐等亲的小粉红,谢谢素素儿、女娲传人等亲的打赏,谢谢亲们的订阅,谢谢~

☆、第334章 你方唱罢

崔幼伯沉吟片刻,问:“阿大,‘那件事’到底为何?你可曾探听清楚?”

他知道武五娘想方设法混到自己身边,定是有所图谋,且十有**与郭别驾有关。

但具体图谋什么,他却一无所知。

不过,按照他的猜想,武五娘、哦不,应该是郭别驾的图谋不小,否则,郭某也不会费了这么的心血去导演那样一场闹剧。

唔,到底是什么呢?崔幼伯自武五娘入住刺史府第一日起,便开始在心中默默计较。各种靠谱的、不靠谱的猜测,纷纷出笼,最后又都被他一一否决。

崔幼伯被这个问题困扰了许久,如今,终于有了点儿眉目,他恨不得立时解惑。

玄衣男子,也就是崔幼伯的贴身护卫阿大,冷硬的面庞上浮现出一丝尴尬,低声道:“郎君恕罪,属下无能,竟、竟未能探查清楚。”

说罢,又解释似的加了一句:“那两人都非常小心,平时极少谈及这个话题。今日若不是武氏得意忘了形,小丫鬟意图敲打,属下、属下连这些话都探听不到呢。”

崔幼伯挑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