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此时,他看着这些日子做的文章,满心失望。原以为静下来读读书,写写文,以他多一世的经历,笔下文章必有长进,不求日进千里,百里总该有吧。那想看着花团锦簇的文章总有觉得欠缺点东西,至于是什么,他自个儿也没有弄明白。好似路就在前方,可总隔着层薄雾让你看不清,辨不清方向。他心浮气燥了几日,沉下心把自己写的文章细细地看了一遍,以琢磨一番,依旧没有揭开那层迷雾。到这时,周中不得不承认,仅凭着原身的功底和他上辈子学到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位夫子指点,给他拨开眼前的迷雾。这人选当然是原身的夫子孙秀才,从原身的记忆中,周中不喜此人。此人明知原身屡屡考不中皆因天资有限,偏他为了多收束脩,从不提起此事。还借着原身年长,提高束脩,说什么他费的精力更多,要针对性地教导原身,偏偏多年下来,原身一直未中。到原身年近四十时,孙秀才怕别人说他教原身多年还不能使其中童生,才劝原身回家学习。

镇上统共二个秀才,原身也只识得孙秀才,无法,周中只得提了两条肉上孙秀才家中请教。

孙秀才比周中年长近十岁,如今已是将近六十岁的人,精力有限也多是教蒙童且只教半日。等周中去的时候,孙秀才正在歇息,留了其子照看学生。听说周中提了两条肉上门,他才移步到了前院见周中。

因要办私塾,孙秀才家建在镇边,是一个二进的小院子,隔壁就是一个四方院子作了私塾。周中在前厅等了一会,就见孙秀才颤颤巍巍而来,他忙起身上前扶了孙秀才,“老师,学生扶你吧。”

孙秀才半个身子压在周中身上由着周中把他扶到椅上坐下,绿豆眼半阖,“我年老眼花,不认得人,来者何人?”

周中微讶,真年老眼花,如何当得了夫子,教得了学生。心思一转,周中瞬时明白过来,原身自在孙秀才处上学,每年除了束脩,三节二寿从不曾少过,即便后来不曾在此上学,为了孙秀才能认真指点,周家也没少过孙秀才的三节二寿的礼。但三年前因周父周母的先后去世,没人给周中打点这些节礼,故此也没有送来。

周中弄明白原故后,上前几步道:“老师,我是石桥村的周中。家中父母过世,在家守孝三年不曾出得门来。”

孙秀才睁开眼道:“是个孝顺的。”

周中道:“今儿来看看老师,也想请老师指点一二。”说着,周中从袖里掏出篇文章递了过去。

孙秀才颤巍巍地接过文章,举到眼前一目十行,叹道:“周中啊,你三年不做文章生疏了许多。”

倘不是周中先前有给赵大老爷投过文,这会怕真的信了他的话。想着还指望着他能指点一二,周中忍着心中不适,恭敬地道:“请老师指点。”

孙秀才拿手指虚点了他几下,“你需多努力,你父母为了你能有个功名,可是煞费苦心啊,你不能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不安宁。”

“学生谢老师教诲。”周中面上感动涕零。

“我既然是你老师,就不能眼看着你多年心血付之一炬。” 孙秀才叹道,“我这里有本程文集,你拿回去好生读读,有所领悟就好。”

一个小童从后面拿出本书递给周中,周中接过一扫,书面上印着应试程文集。他不解其意,拿眼看着孙秀才。

孙秀才捻着胡须道:“这是一些才子根据县尊府台学政大人的一些爱好选出来的时文程文,对你大有裨益。”

周中有些错鄂,却也真心感谢不尽,他忘了古代考试不同现代,全凭主考官出题,有了这本书,不说能猜中题,也能了解一下几位主考官的脾性,做文也有针对性。

想到这里,周中恭恭敬敬地谢过孙秀才,把书好生地收起。没注意到孙秀才双眼不停地眨来眨去,见周中仍没反应,他轻咳了一声,“我估摸着你要下场,特意托人从县城里买来。”怕周中听不懂,一个买字,孙秀才说的很重,同时孙秀才手不停地做做一个钱的动作。

这会,周中还有甚不能明白的,想着送来的两条肉,想着之前原身每次送来肉后,孙秀才也是敷衍地指点周中一番,他诚惶诚恐道:“老师大恩,学生没齿难忘。”

孙秀才见周中不上道,要白白拿了他的书,气得吹胡子瞪眼睛的。使了个眼色给小童,那小童抬起脖子呸了一声,“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你个学生怎好意思让夫子给你出钱买书集?”

周中装糊涂,“不是老师见我多年未中,送于我?让我来年高中。”

小童又呸道:“你以为这集子不花钱的?谁平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