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 (第1/4页)

都是以前的老人,西韦虽然安排了几个自己带来的,但是,还是原来的占多数。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所以越穷的地方,人的生存越不容易,越容易滋生事端,人们往往越敢于铤而走险,想要把所有事情理顺,真不是一般二般的难。

好在,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就可以慢慢解决的,唯一让西韦头疼的,仍是怎么把这个穷地方,治理的富裕起来,最起码,能够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而不是如今这样人人脸上满是菜色,衣服破旧难以蔽体。

二哥让他俩等哥哥一会儿,估计哥哥那里有进展了,西韦心里想到,不过,西远没过来,他也没有多说。

西远和卫成进来屋里,把自己昨夜想到的方法说给西韦和师爷,大方向确定了下来,剩下的就是具体的实施方式,一直商量了两三天,然后,西韦和师爷忙行动了起来。

衙门里的事情,西远从来不直接参与,他只给弟弟一些参考意见,需要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

所以,除了帮忙想主意,其他的,西远并未插手,他如今的角色,更类似与一个隐于弟弟背后的高手、谋士。

西远那天想到了以前的同学,进而抽出了记忆里残存的一丝知识,就是,安庆县这样的盐碱地,如别处那样种玉米和大豆是不行的,亩产量低很多,根本无法增减收益。

那么,盐碱地都应该种什么呢?

一个是甜高粱,就是小时候西远曾经给西韦当甘蔗一样吃的甜秆儿,但是甜高粱产粮食量也不高,单纯用甜高粱产的高粱来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还不行,所以,要进行二次加工,那就是,用甜高粱与高粱秸秆酿酒。

酿高粱酒西远本来就会,前两年没事儿琢磨出来的,还把初来莲花村的李二虎喝醉过,即使如今改为高粱秸秆,大体的思路是不变的,因此,再请来熟悉酿酒的师傅,协商一下就好。

这是第一步,确定种植甜高粱,然后酿酒。

但是,大燕国粮食金贵,不许随便用粮食酿酒,不过,可以打着用秸秆酿酒的旗号,叫西韦递个折子给上峰,看看能不能审批下来,以安庆穷到山穷水尽的这种状态来看,上边的官员,只要脑袋没有进水,就都会允诺。

除了甜高粱酿酒外,把菜放到一个框里,也不是万全之策,另外一个措施,就是种植甜菜。甜菜也适合盐碱地,并且含糖量贼高,是制糖的不二之选。

这是两项主要措施,要知道,酒也好糖也好,在北地以至整个大燕国,都是很贵的,尤其西远手里掌握的制酒方子,产出的高粱酒,度数比大燕国所有的酒,纯度度数都高,一定会大受欢迎,卖出去绝对不成为问题。

除了这两项主要措施,另外,西远还写信问了长朔,有没有药材适合盐碱地种植,长朔前两天回信里讲了,枸杞子、甘草、车前子、红花都可以,这些中药材可以作为辅助产业来发展,至于药材回收,他们家老三西阳早把小小的药铺发展成为北地最大的药材批发商了,所以,即使自家不亲自参与,介绍一两个药材商来收购还是不成问题的。

然后,还有那些没有开垦的荒草甸子,西远和西韦、师爷筹划,在上面逐年种植苜蓿,然后大力发展畜牧业。

有了大体的规划方向,剩下的就是如何实施。

要说,老百姓的思想都很保守,一时想要改变,不大容易,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必须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引导。

尽管有了这些心理准备,可是当派去建议大家种植这几种作物的差役都无功而返后,西韦仍然说不出的沮丧。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他们现在辛辛苦苦起五更爬半夜,种植的粮食还吃不饱饭呢,要是听从你们的建议,种出的东西亩产反而更低,或者产量高,但是卖不出去可怎么办?谁家也不能天天靠吃甜杆儿和甜菜过活呀!

“想做点事咋就这么难!”西韦气得狠狠地踹了桌子一下,桌子上大妮刚给端来的茶水泼泼洒洒溢了出来。不怪西韦急躁,眼瞅着开始春播了,如果农民已经把种子种到地里,就很难改换了,总不能让人家毁茬重种吧!

“万事开头难啊!”师爷叹了口气,他们是新来的,还没有干出啥业绩来在民间树立良好的威望,难怪百姓不信任。

“要是有些人带头就好了,人都有个从众心理,话说回来,即使今年跟的人少,等秋天看见那些种的人得了利,明年就好办了。”卫成沉思道。他虽然主要负责房屋的建造,这边的事,西远也没忘拉着他来跟着出主意,所以对于整个过程都很了解。

“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