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冷不防女儿如此问,莫清泽神色一窒,随即想也不想的否认:“没有的事,爹不曾遇见谁!”许是觉得自己的语气太过生硬,他勉强扯出一丝笑容,极力压抑着烦闷说道:“这些年,你们姐弟三个跟着爹吃了许多苦,现在日子好过了些,爹原本是打算给你们挑些饰物,只是今日爹身上的银子没带够,这才没有走进去,你不要多想。”

知道长女是关心他,并没有因为她打听自己的行踪而生气,只是暗暗埋怨自己露了马脚。

莫颜倒是希望自己想多了,可是她爹这么激烈的反应,这么牵强的解释,只是让她的心里更加着急:“爹,女儿已经大了,能帮着您撑起这个家,只希望爹也不要什么事都自己扛着,这样只会让女儿更加担心。”

“颜儿,爹、爹……”莫清泽脸上闪过挣扎之色,不是不愿意说,实在是他不知从何说起,他甚至有些后悔为何不该一时兴起跑去走进那间首饰铺子,遇见了那两个他永远不想再看见的人。

杜氏,他曾经的妻子,他三个孩子的母亲。那个女人与人私奔多年,一开始他的确很难堪,恨她不顾念夫妻感情甚至自己的亲生骨肉。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希望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怀着对母亲的恨意长大,这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

因此,即便村子里风言风语喧嚣尘上,他还是从未在孩子们面前说杜氏不好的话。事实上,杜氏未离开时,对三个孩子的确很好,尽到了身为人母应尽的责任,他不能因为恨意而否认这一点。

后来,随着他渐渐了解二叔二婶的为人,心里对杜氏的恨意逐渐淡去。如果不是他自己一心念着科举,常年待在镇上不会来,忽视了妻子和孩子所受的委屈,杜氏或许就不会抛夫弃子与人私奔。

身为丈夫,他不能为妻子和孩子遮风挡雨,让他们受尽了苦楚,他根本没脸再去指责杜氏为何要抛弃他和孩子,抛弃他们那个小家。

心里不恨了,可是他打心底不想再见到杜氏,只当这个人从未存在过,可他万万没想到竟然会在京城遇到她,甚至还有那个带她私奔的男人。

他们一家四口的生活好不容易平顺下来,他不想再起任何波澜。遇到这两个人,他只能悄悄地避开,就当从未见过,也不曾想过让孩子们知晓,可是却偏偏叫女儿心生怀疑,这一切,他要如何跟她说起?

父亲脸上略显痛苦的纠结,反倒让莫颜更加疑惑了,到底遇到什么人,竟然让父亲出现这种神情?她不愿逼迫父亲,连忙上前抱着莫清泽的胳膊安慰道:“爹,女儿只是随口问问,您不想说就算了,只要不是有人找您的麻烦,女儿便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莫清泽还在纠结要不要说出实情,哪知女儿就说出这么一番话来,心里既熨帖又感动,又有着浓浓的愧疚,如果不是他糊涂,孩子们也不会没有母亲,受尽别人的嘲笑……

莫颜不知道父亲内心的复杂,见他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尽管心里像是有只小猫在抓,也不敢再过多的打听。

由此,父女俩都见过杜氏,却都不愿意将这件事告知家里,以至于后来再度意外相遇,又是在那样的情形下,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村规既已制定好了,杨保迫不及待的将柳杨村的村民召集到自家的院子里,逐条逐条的宣布,并一一作出解释。

古人很有宗族意识,尽管柳杨村的大多数村民都是逃难过来的,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宗族,但是他们原来也受过族规的约束,现在杨保弄出了一个村规,村民们并不觉得难以置信,反正族规也好村规也好,不是为了约束某一个人。有了规矩,那些本分老实的人反而觉得自身利益有了较高的保障,在柳杨村的生活会更加安心。

只是,当杨保当着所有人的面,严肃的细数王大力等人的罪过,并公布相应的惩罚后,村民们震惊极了,王大力等人更是惨叫着大声喊冤。

可是他们所犯的罪过早就人尽皆知,即便喊冤也无人理会。大多数人知道村长借此机会杀一儆百,虽然心里泛嘀咕,觉得村长硬气却没人为自作自受的王大力等人说情。

于是,王大力被驱逐出村和另外十几人给莫家做半个月的苦力的惩罚,算是板上钉钉不容更改了。

……

京城连续下了半个月的雪,好不容易停了,尚未置办年货的人们怀揣着银子,不约而同地涌入大街小巷,街上人声鼎沸好不热闹。银子像流水办花出去,人们的脸上却笑意融融,只是因着北方的战事,物价比往年高出了一两成,好些余钱不多的人家,也只能勒紧裤腰带,将年货置办齐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