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 (第1/4页)

管平波垂下眼眸,第二个人说她长发好看了。果真如此么?不过将来要戴冠,那就留着吧。

第244章 迁徙

第41章 迁徙

楚太初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虎贲军于应天城外大败贺赖乌孤, 歼敌三千, 俘虏四万, 缴获战马五千余匹, 史称“应天大捷”。

喜报火速传遍天下, 引得无数击掌赞叹,虎贲军辖区更是人人觉得面上有光。

正在潭州城内养病的张群听到此等好消息,不由喜极而泣。

一则是虎贲军愈强, 赵猛生还的希望便愈大;二则便是身为华夏,与有荣焉。

他倚在窗前, 遥望着北方, 虎贲军的探子已潜入了江城,只难以靠近源赫的府邸。

但他在江城还有些旧识, 勉强辅助探子们获取了些许赵俊峰的消息。

然则没有消息盼消息, 有了消息,却又不忍细听。

被当成太监, 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元配发妻承欢于仇人身下, 是怎样的屈辱?

昔年的赵俊峰何等傲气?而今猪狗不如的日子,真不知道怎生熬过来的。

江城城破后, 张群的所有家眷杳无音讯, 他此生牵挂的,唯有亲眼看着长大的太子了。

张群悔不当初, 该拉着太子一齐跳江的,再怎样都比落在姜戎手里强。

其余的人就没有张群的五味陈杂了。

虎贲军各级军营皆是张灯结彩, 如同过年。

其中最热闹的当属北矿营,他们不单要庆贺,还要大规模搬家。

飞水从陈朝建平三十五年起成为虎贲军的中枢,至今已有九年。

在虎贲军的影响下,它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发展到了集工商、贸易、农业于一体,全然不逊于潭州的大城。

城池扩充了两倍,各色商铺工厂鳞次栉比,资水上足足横跨了三座大桥连接两岸;水中船舶如织、川流不止;南来北往的客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宽阔的青石板路,合理的房屋规划,干净的市容市貌,俨然已有现代城市的影子。

但飞水终究太小太偏,只能作为管平波“广积粮”时的跳板,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城。

别说飞水,哪怕是应天,也不过是临时首都罢了。

飞水城的百姓自然不舍,“首都”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

巨大的资源倾斜才会在此山沟里造就巨大的繁荣。

一旦北矿营迁走,飞水的没落便成必然。

而且这里做中枢虽然不短,却偏偏不是“龙兴之地”,将来能获得的好处,很可能不如名不见经传的石竹。

纵然留下了许多厂房,但飞水的百姓都知道,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陆观颐坐镇营中,调度着麾下的船队,分批运走人员物资。

每开走一个船队,都有百姓在码头大哭。

袁大姐拉着丁荣的手,依依惜别。

多年前,袁大姐赤脚背着妹妹,冲入虎贲军求得了生机;丁荣因家贫被卖入虎贲军,替全家抗过了难关。

两个同龄的女孩子从洗衣做饭的琐事干起,然后一起上学,一起参军,不知不觉间已是足足九年。

袁大姐自然要跟随养母去应天,可以说当年被家族抛弃的女孩子们,多半对飞水没有任何留恋,虎贲军在哪,哪里就是她们的家。

可丁荣是那极少数的意外,她的父母是真的走投无路才想卖掉她。

多年来,时时看顾,岁岁来接人回家过年。

故而她舍不下飞水,舍不下家乡,选择了留下。

袁大姐和丁荣紧紧相拥:“我们的船队还会壮大,你得闲了要来看我。”

丁荣哭道:“飞水是你的故土,你将来也要时常记得回来。

回来看看留守的我们,怎么把这里经营的更好。”

预备起锚的金拨声响起,姐妹两个不得不分开。

袁大姐一步三回头的踏上大船,站在甲板上不住的挥手。

丁荣眼泪不绝,大喊道:“你要好好的啊!”

袁大姐亦含泪道:“我会好好的,你也一样要好好的。”

码头上站满了道别的人,彼此的呼喊夹杂在一起,谁都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

然此时此刻,真正能说的无非是祝福,也不必字字真切。

船队扬帆起航,这一场别离诉尽,还有另一群人的另一场别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