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 (第1/4页)

贺赖乌孤讪笑道:“总得考虑子孙繁茂不是?”

布日古德道:“好军队拿钱堆,管平波有钱,盖因她有税。我们依旧例,只怕打到最后,不是我们打不过,是钱拼不过。”

只要不动自家利益,贺赖乌孤犯不着跟外甥对着干,遂点头道:“殿下考虑的是。不过此非小事,且奏请圣上,再做定夺。”

碎奚与力徽几个,与贺赖乌孤都是差不多的心思。伊德尔近年来对汉臣多有倚重,他们早有不满。太子想抄汉人的家,他们举双手双脚赞成。

布日古德又看向勒钦,道:“你的人留下,想方设法弄走几个虎贲军的人,务必逼问出他们的阵法。我就不信,绵软的小羊,还真能长出利齿了!”

勒钦沉稳道:“是!”

布日古德一一嘱咐毕,命各自回去收拾自家人马不提。

四月十六日,布日古德撤军。管平波当即令孔彰率军追击,收复吴郡北部土地。丧家之犬,不打白不打。战争打的是利益,既然姜戎战败,梁朝若不趁机拿点好处回来,简直是没有理解战争的真谛,很显然,管平波是极懂战争的。

布日古德既然退兵,便是不想再打。然他主力尚存,亦不可冒然行动。孔彰不紧不慢的追赶,直撵到吴郡与海右郡交界之处,方才停止。吴郡北部被数次屠杀掳掠,可谓千里无人烟。这块地想要实实在在的占下来,还须得有百姓扎根,否则就是片无用的空地。

管平波回到了太极宫,头一件事便是商议迁徙百姓,往吴郡北部耕种之事。

户部尚书陈寿春道:“江南人口稠密,可迁徙。”

工部尚书李隆仁道:“吴北素来贫寒,叫江南人看不起,江南人岂肯北迁?”

管平波奇道:“吴北不算江南?不都说是江南二郡么?”

李隆仁苦笑道:“吴北无大运河滋养,不似南边商贸繁盛,全靠地里刨食,乃二郡里的穷地方,常叫人耻笑。”

前些年,浔阳、江淮打的寸寸焦土,又有管平波为长远计,并不曾似唐朝那般大手笔分田,未来还有海量的退伍军人与激增的新生儿需要土地,因此本郡里且有大量土地抛荒,哪里还有余丁增援吴北?江南人口倒是不少,基层却还在打持久战,且江南人定然不肯北迁,更是指望不上。

这时,比林望舒等人更能装死兵部尚书肖康桂突然道:“陛下,苍梧人多地少,可东迁。”

管平波回忆了下户部的数据,笑道:“是了,苍梧受先楚朝太祖庇佑,不似别处历经离乱,人口颇多。当日我分田,有些地方人均只有半亩。亏得工厂多,才勉强维持住。往那处调人,顺着长江而下,倒是个好主意。”

众人不曾想管平波竟夸起窦向东,都不免发怔。肖康桂眼圈一热,看过江淮浔阳景况,才知当年窦向东对家乡的庇佑何等可贵。

朝堂上有泰半是窦家旧臣,改朝换代后,日子着实大不如前,多少有些怀念旧主。管平波并没生气,梁朝脱胎于楚朝,是不争的事实,当年她正是靠着窦家的跳板腾飞,她的天下,有窦家的功勋,所以才善待窦家子孙。除却窦怀望因政治原因被软禁之外,其余的都没受什么委屈。咸临更是横行宫内外,无人敢惹。

这也是管平波令人全钦佩之处,就如她愿给臣下脸面一般,真到了帝王的位置上,礼贤下士说着容易,却鲜少有人能做到,不然也不叫人反复念叨了,物以稀为贵呐。想当年宋朝修史,非把郭荣写成了柴荣,纵然柴荣因骁勇名震天下,以至于很有些北方游牧只认柴荣不认郭威。可他作为郭威的养子,作为周朝世宗,史称柴荣,其间千回百转之心思,一言难尽。管平波能以平常心待前朝,不得不说这份气魄,足以让在场泰半男人脸红了。

移民非易事,从古至今不知为移民打了多少官司。况且吴北虽是江南,以现下的条件,却是真真切切的戍边。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人毕竟是理智的,区区几亩地,还远远称不上重赏。

李玉娇位列国公之首,封爵仅次于孔彰,军中无事时,常跟着上朝。作为政务的生手,她轻易不说话,只用心听。此刻却是灵机一动,笑道:“故土难离,总要人心甘情愿才好。”

陈寿春叹道:“正是此话。”

李玉娇道:“百姓都是懂道理的人,我们好生分说,他们定能明白朝廷深意。”

此言一出,众臣侧目,这位主儿今日竟改行做菩萨了?

谁料李玉娇笑呵呵的道:“以虎贲军当年在梅州的经验来看,寻单户说话是不管用的,得找他们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