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 (第1/4页)

如今他们手上还有点粮食,带去学校吃是不可能的,需要换成全国通用的粮票来使。

知青们还好,早前手里多少攒了点,再把预留的口粮全换掉就好。

村里那两个人家里基本拿不出什么票的,只有少少的一点钱,剩下的都是粮食。

他们父母为了孩子去学校后不受委屈,把家里大半的口粮都拿出来换粮票了,想着多拿上点不让孩子饿肚子,万一有个什么难事,也能拿粮票换成钱应急。

柳建国开仓,代表队上给他们送了两袋玉米,一起拉到县里粮站去。

初春的天还很冷,粮站门前却已经热火朝天地排满了换粮的队伍。

不同于交公粮时的忐忑不舍,这次拉来粮食的众人喜笑颜开,掩不住的春风满面。

大家笑声和讨论不停,说的都是上大学以后的生活期许,还有对未来的畅想。

粮站的工作人员没有丝毫为难,态度上很不错地为众人称粮换票。

陈中华和林文清赶着车排队等候,轮到他们时,一驴车的玉米红薯换来一沓粮票,六个人每人分到自己对应的份量。

除了拿粮食换成粮票,手里有本地粮票的也要换成全国通用的,不然到了异地,其他地方的粮票人家不认,根本没有购买力。

江秋月和林文清他们又挤到粮站窗口,把手上积攒的本地粮票处理了。

弄好出来时,外面门口有徘徊着想拿钱买粮票的人,像这种,一般是手头上的粮食换来的粮票太少,不得不挪腾东西卖掉,得了钱后再拿钱换票。

粮票目前还是硬通货,到了手里哪有再卖出去的道理,几人拒绝了对方的买卖请求,转而拿着录取通知书去知青办,开户口迁移的证明。

有了证明,到了大学就能把户口挂在学校,就能拿到粮本,可以每月领大学生补贴和口粮。

待到毕业分配了工作,户口就能在城市里真正落下了,以后就是吃商品粮的城镇居民。

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几个人开开心心地办了证明,又拿着证明去买火车票,即使跑来跑去,手续繁琐杂乱,他们也不觉得累。

人生有希望,生活就有无限动力。

等到忙碌了一天回到村里时,知青院迎来一个大惊喜。

赵向东同志被平反了!他回来了!

人还是那个人,依旧执拗憨厚认死理,却比之前老了很多。

对于他的归来,大家十分欣喜,当晚在知青院开了一桌宴席,作为他的接风宴,顺便还是大家的散伙告别宴。

宴席间,谈起当初一院子的知青,如今各有各的归处,难免唏嘘感叹,道一声命运无常。

赵向东回来后没有问起赵美丽的去向,其他人为了不触及他的伤心处,都没再提到过那个人如何。

同时,他们也为他惋惜,若是早出来半年,说不定就能参加高考,多一条出路了。

然而赵向东憨厚地笑笑不在意,人出来就行,以后的事以后再说,有手有脚总不会让自己个儿饿死穷死。

再说,即使他当时提前出来了,怕是除了继续留在农村外没有其他的好路走。

平反是平反了,案底还在,参加高考是不可能让他参加的。

像他这种因为杀了人被平反的,刚出来没有学校和单位会愿意接收,毕竟杀人是事实,虽然杀的是坏蛋。

即使大家都知道当时的凶手不是赵向东,也不能说出口了,那一篇早已掀过,他更是为此耗费了几年光阴和劳苦,如果再翻出来,不说他的一番苦心白费,光是顶罪的过错都轻饶不了。

好在经过几年的磨炼,赵向东稳重许多,干活的把式没落下,手脚利落。

柳建国看在众位知青大学生的面上,准备给他留一个饲养员的活计。

猪崽子都快长大了,养殖处的两个猪圈空间已经不够用,柳建国准备再扩建一下。

到时候需要的人手肯定多,有个干活利落还有文化知识的男知青看顾着也不错。

刘爱英知道后特意把她总结的养猪笔记送给赵向东,还把王晓红拉来给他上了两天课,提升一下他的专业养殖水平。

收拾行李时,他们把带不走能留的东西都转给了方卫东几个人,两辆自行车被上班的三个男知青掏钱买下,比再去买新的省钱又省票。

江秋月打包行李时只把必要的被褥衣裳装进军用大包,看着大其实提着一点都不重。

重要的东西收进了空间里,地柜和一些小家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