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 (第1/4页)

春花这些天也走过几个城镇,并有着前世的眼界,很是淡然。方太太虽然是妇道人家没出过门,但毕竟是京城人士,也没什么觉得稀奇的,两人随手买了些果子点心提着,又见路边的食肆饭庄都打着浑锅的招牌,知道是此地的物特色,便挑了一家干净的店面进去。

店内的客人不少,尤其是军人最多,因为一路北上,所见的军人也越来越多,想到皇上亲征瓦刺尚没进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方太太与春花也都不以为意,找了店家问清了浑锅是什么。

原来浑锅与后世的火锅非常接近,用鸡汤吊味,加上肉、豆腐、酸菜等,烧得热热的蘸了各种的调料吃。八月的辽东夜晚已经很是寒冷了,吃点浑锅里的肉菜,再加上几个大馒头,喝上几盅小酒,虽然还没到冬天,已经很是受欢迎了。

店家看出方太太与春花是第一次见到浑锅,热情地介绍,“这浑锅还是从塞外传过来的,虽是蛮夷人之物,但却甚合辽东这里的口味,太太们初次到此,正该尝尝。”

一席话说动了方太太和春花,涂家的两位少爷和大丫正是少年心性,自然盼着买回去尝尝,于是方太太和春花便问价格如何。

店家笑着说:“这浑锅也分几种,看太太们的气度,小的便不说那最差的几种,只拣好的说上两样。”

店家会做生意,嘴也巧,方太太便笑着说:“你倒识相,我们从京城过来,什么没见过,只是见你这浑锅新奇罢了,其实说穿了也不过是炖菜而已。”

“太太,这浑锅滋味鲜美,远胜那炖菜,总要亲口尝了,才知道。”说着详细介绍了两样浑锅,“这最好的浑锅用鸡汤吊味,并要将一整只鸡煮熟扯碎加入,再加上五花三层的肉、豆腐、酸菜等十余样东西,每只浑锅加上各色调料三百钱,若是再加上我们这里出的香蘑菇,那味道,可是飘出十里地,就要五百钱。”

方太太高声问:“你哄我们外地人,哪有什么蘑菇这样贵?加上些竟要二百钱?”

店家一手指天说:“我岂是骗人之辈,这香蘑菇只在我们这里山上有,每年也采不出太多,只有指甲大小,可味道却出奇的好,确实就是这个价。”说着让店内的几位客人给他做证。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七十九章

店家这一番话,让方太太和春花马上就心动了,既然如此味道鲜美的东西,自然应该买。更何况涂三爷把大家安顿好了就去见故友,估计不会回来吃晚饭了,她们买了这浑锅不是正好。

春花已经拿出身上的荷包,里面装着些散碎银子,她不原意带钱出门,一吊钱就是一千个铜钱,重量可不轻,哪有带些碎银子省事,又比较值钱。挑一块二两多的碎银,递给店家说:“给我们做两个五百钱、六个三百钱的浑锅,再配上些馒头,让人帮我们送到客栈。”

店家见有这样一宗大生意上门,更是笑容可掬,急忙接了银子,细细看了一眼,又用手掂掂,知道只多不少,便收了起来,准备浑锅去了。

这边方太太推了一把春花道“于娘子也甚是客气了,本该我请客的,却哪一次也比不过你的手快,总是先把银子付了!”

春花笑着说:“方太太这样说,我便无地自容了,这一点小东道哪里还值得说上一回。一路上还不是靠着涂三爷和方太太照应,我才能顺利地到这儿。”

与方太太相处近十日,春花也知道了她的脾性,人是爽快利落,又擅言辞,心肠也不坏,只是小气些。不过春花完全理解,前世自己创业时也是一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有时候出门,连好吃的都舍不得吃。

人总是有了底气,才能大方起来,就像她现在,有几万两银子的身家,多花一些没什么。涂三爷和方太太当然不知道自己是福记大东家,但他们知道肖鹏将一千两银子的货款让他们交给自己。在平民百姓间,一千两银子并不是小数,足够平常人家过一辈子的,这也是肖鹏和春花商议的数目,再多了,恐怕也容易生出事端。

春花还有一种切身的感受,自己挣到的钱,花起来确实心痛,但没经过辛勤劳动得来的,却不那么珍惜。自己到了杨家,花起嫁妆来从来就没手软过,就是这个原因。

再有涂三爷和方太太夫妻真算是好人,自己顺顺利利地到了辽东,也是借了他们的光,所以请客也是应该的。

方太太又客气几句,便与春花专心等着浑锅。其实,春花是冤枉了涂三爷,涂三爷给了方太太二十两银子,让她一路上花用,还特别嘱咐她不要让于娘子破费。肖鹏的表妹,又特别托了自己,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