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 (第1/4页)

春花也很忙,新的学校交工了,她带着孩子们搬了过去,这里可要比原来借用的演武厅方便多了。

作为教室的大厅,同演武厅差不多大小,教室最前面则挂着一块巨大的木板,上面有可以固定纸张的夹子,老师可以将写好的大字夹在上面,充做黑板的功效。而教室中,摆着的一套套桌椅都是按春花的要求打好的。

除了作为主建筑的教室外,还有好几间屋子,其中的一间,里面摆着几张大大的桌子,周围分散放着些舒服的椅子,这里是专门给女孩子们学女红用的。现在学校里所有的女孩已经都穿上了新的校服,男孩子的衣服正在制作中,接着还要给上幼儿园的小小孩们做统一的衣服。这么多的活计,总是需要时间完成的,更何况裴太太要求还是那么的高。

另外新学校建了一间很大的厨房,春花办学的主旨是为了实用,女孩们不仅要学读书识字,学针线,还要学习烹饪,所以厨房不仅要为学生们提供一顿午餐,还为她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至于教烹饪的老师,春花也请了百户所一位会做饭的太太,顺便也给这些孩子们做一顿午饭。

当然春花也没忘记男孩子们,专门设置的木工房就是为了他们准备的。在百户所这样的地方,家里要添新家俱是不可能买得到,只能请木匠到家里打,当然也有很多人是自己做,特别是一些小东西。春花的打算是不只让大家学木工活,她还要请会种田的、会放羊的、会烧砖的人分别给大家讲讲如何做这些事情,必要可以带着大些的孩子们去实习一下。

而给八岁以下的小孩子们留出来的幼儿园则是在学校里单独占了一个院子,院子里有秋千、滑梯等玩具,十几岁的大女孩们轮流到这里带孩子们,不仅是起到照顾孩子们的作用,也是培养她们耐心、细致、有爱心的优良品质。

学校的事情就是这样,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琐琐碎碎的,分外麻烦。待春花将大略的事情理顺,百户所为军户们建的新房已经完全盖好了,基本与定辽前卫卢家的小院差不多,因为百户所人口少,院子还要比那里还要大上一些,每家不只有养猪养鸡的地方,还有一个小菜园子。。

原本学校为了配合百户所里军户们的休息时间,是按十天计算休息时间的,学校要比成人们多休一天,十天休息两天,眼下春花便减少了些课程,组织大孩子们轮流照顾幼儿园的小孩子,另外给了他们时间回去帮着搬家。

然后便进入了秋收。俗话说一秋抵三春,可见秋天工作量之大了。在百户所里做工的人们都已经回家秋收去了,热闹喧嚣了一夏的百户所骤然清静下来,百户所内一些只进行了一半的工程完全停了下来,铁匠铺子的生意分外地好,家家都在磨镰刀、准备农具。

到了这时候,学校完全停课了,但应大家的要求,幼儿园还正常开放,有孩子的各家轮流出人看护。经过这几个月,每一家人都认识到了把孩子们放到幼儿园的好处,成人们可以专心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春天开垦的荒地并没有分给各家各户,因为垦荒是以三年为限的,现在分了田,明年又开垦了新田,每家的田亩就很难连在一处。等三年过后,所有开垦的田地统一分配,每家都能分到相连的田地了。

因此这次秋收,也是以整个百户所为单位,先将粮食收回来,按每家应分的亩数计算分粮。

按照朝廷的规定,每个军士所耕种的田地称为一分,每分定例征收18石粮食。其中以12石作为军士本人的俸粮,另外的6石粮上缴军仓,充作杂项经费开支之用。此外还应该交纳一部分余粮,作为本卫所官军的统一费用,还有相关的税收。

但对于新垦荒的军屯,朝廷给了一定的优惠,第一年完全免征任何税,后两年也只是正常的一半。也就是说,今年的收成,都是卫所和各军户的。

关于开垦的田亩数,各家要分到的田亩数,还有今年的收成情况,百户所里的人心里都清楚。这一片黑土地是那样的肥沃,虽然是第一年耕种,但好在风调雨顺,每亩平均能产出差不多三石的粮食。

新收的粮食从地里割下来,再打成捆用大车送回堡城里,大家汗流浃背,精疲力尽,但心里的喜悦却支撑着人们用更饱满的精力去收割。

春花与一群大孩子们在后面捡着麦穗。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捡到的麦穗是归各人所有,所以大家的热情也是非常的高。到了中午,送饭的人们也过来了,这些人也不急着回去,纷纷一同来捡拾麦穗,回去后,今晚家家就能吃上新麦了。

还有黄豆,在辽东镇是仅次于麦子的第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