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 (第1/4页)

没想到卢梦生如此痛快地承认了,大老爷顿了一下说:“家门不幸,出了这样的事情。为了不让父亲和母亲伤心,我想将这个孽障悄悄送到家庵里关起来,对外就说是急病死了。卢同知也可以另聘名门淑女。”

春花和卢梦生都惊呆了。

起源于宋朝的理学,在宋代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明初开国伊始,就被明洪武帝朱元璋、刘基等人推崇,作为治国齐家的统一法理和准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到了眼下,在很多士大夫心中确立了这种“去人欲,存天理”的理论,春花的大哥就是这样一个道学家。

他对雪花的所作所为很不齿,但知道春花的事,就更加地不满了,杨家百年世家,怎么能养出这样女儿,他便想大义灭亲。可不用想就知道母亲不能同意,父亲就是心中不快,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很关照的,也不能点头。只有卢梦生,他觉得自己可以争取。哪一个男人能受得了春花这样再醮之妇,尤其是卢梦生已经升了从三品同知,总要讲些脸面吧。

春花想要说话,卢梦生扶住她示意了一下,然后不客气地说:“既然大老爷不愿意认妹妹,那么,太太也与杨家没有关系了,她是我的太太,去哪里不由你们做主!太太,我们马上回自己家里!”

大太太上前拦住春花说:“大老爷也是为你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应该从一而终。你去了家庵,潜心思过,才能弥补你的失德。”

“我有没有过错,不用你们来判断,也不用你们管。”春花冷笑着说:“父亲母亲在,我一定会承欢膝下,以后,我们就是陌路人。”

然后扶着卢梦生的手走了。

书房里的这段事情,两边都这样静静地过去了,应该都是怕杨松和于夫人知道。杨松虽然是个大儒,但还没有刻板到极端的程度。而且不管是春花还是雪花,总归是他的女儿,他还是力所能及地顾着,而于夫人就更是偏心小女儿了。

只是春花与大太太再见面时,就生疏得多了,但表面上的礼貌还是维持着,于夫人没有看出来,可是回娘家的琼花却发现了。

于夫人午睡时,她便偷偷问春花。

春花把事情说了一遍,又告诉她,“我们的房子收拾好后就会搬出去,以后就不打算与大哥来往了。”

虽然是亲哥哥,可是竟然要将她送到家庵关起来,对于这样的亲人,还是别当亲人了。其实大老爷并不是最严格的道学家,明朝中后期有个官员曾经因为七岁的女儿从男仆手中接过一个饼吃了,就觉得女儿失了节,把女儿活活饿死了。

琼花不以为意地说:“他这几年读书,愈发的读傻了,总以为自己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大道理一套套的,可到了自己身上,也就那么回事。你不要理他,以后我有机会说他。”

想着大老爷前几天从外面买回来两个漂亮丫头做通房,被父亲和母亲说了几句荒唐不知保养身子,自己无意间听到了的事情,春花便笑了,这些道学家们,从来都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已的!

“不过,他不敢做什么的,上面还有父亲母亲,不孝的帽子扣下来,谁也受不了,你只管安安稳稳地住着。”

春花点头答应着,另一边,卢梦生加紧了新房的修缮,又将陈妈重新送回春花身边,“我总不在身边,你现在月份大了,身边还是多几个人好,陈妈跟着我们好几年,能信得过,还很细心体贴。”

春花笑着对满脸担忧的卢梦生说:“大老爷和大太太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可真的做什么,他们并不敢,也没那个能力。何况我整日与母亲在一起,不会有什么事的。”

只要父亲和母亲的态度明确,作为儿子,大老爷是不敢反对的,否则就是不孝,这就是他把卢梦生和春花单独找出去的原因。只是,他以为卢梦生会被他说动,却是白日做梦了。

永乐皇帝的后事办得差不多了,皇太子便将卢梦生、温峻送进了京卫指挥司任同知,卢梦生正式开始了他的新工作。晚上时,父亲便将他叫到了书房说了一会儿话,春花自然要问,卢梦生告诉她,“父亲提点我,我只是个武官,对朝政大事千万不要多嘴。”

“父亲毕竟在朝中时间长,知道的要比我们多,他的话你一定要记在心里。”春花赞同地说。

但她却不知道,卢梦生和温峻救了皇太子后,又在皇太子身边这么些日子,大家就把他们俩当成皇太子的人了。皇太子从小跟在永乐皇帝身边长大,在很多方面也是与其祖父相似,而与其父不同。刚即位的皇帝春秋鼎盛,想起先帝时皇帝与太子间的微妙关系,父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