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1/4页)

于是,兄弟俩雇了四个售货员。

等出车以后,四个人看这么大的两家店肯定不够用的,估计一家就够呛了,毕竟货行不比小小的服装店,又拿又秤又算又收钱找零的,事儿极多。

而且,赵向东和许卫国介绍的战友还有四个在路上呢。

“没事,如果出车了,我和大哥打算把一间店先关一下,等爸妈嫂子来了再说。”

“至于东子卫国正来着的四个战友,”姜红兵擦了擦手,拍了拍妹子肩膀,笑道:“我打算下趟回来,就把挂靠的事情办妥了。”

“真的吗?”

姜宁大喜,兄妹挂靠是一起办的,那她这边的隐患也很快能解决了,“那太好了!”

她夸了夸哥哥们的办事效率,接着就要撸起袖子,给帮忙收拾一下。

姜宁虽人小力弱,但能干多少是多少,总比干站着好。

不过她袖子还没撸起,就被哥哥按住了,姜宁微诧抬头,姜红兵笑道:“宁宁,咱们看房子去。”

第61章

“我让人给介绍了附近的房子; 我和大哥看了看; 觉得有几处还行的; 正好和你去瞧瞧。”

姜红兵是个很擅长交际的人; 他本来在杨市就有人脉底子; 自从去年有了长远发展的心思后,更是重点关注这边。

人脉资源有了; 办事就利索很多,他想在西河坊附近买个房子; 没两天,这一片有意向出售的房产他大致了解了。

说是一片地区,但实际想卖房子的拢共就八。九户人。毕竟这年头没有商品房; 大部分城里人住得也不宽松,有条件卖房的人本来就不太多。

兄弟俩先让朋友领着看了一遍,把或简陋或狭窄; 或附近环境复杂等有不和谐因素的先剔除掉; 选出四处认为合格的; 才喊小妹一起去看。

姜宁一愣后; 大喜; 看房子不但是置业前的步骤; 还代表马上就要把爸妈接出来了; “好!大哥二哥我们快走吧。”

她喜滋滋的; 忙把刚才放下的小包包重新拎起来,套在手腕上,腾出手来一边挽着一个哥哥的手臂。

姜家兄弟看小妹这般急不可待; 不禁面露笑意,“好,那咱们走。”

实际他们也欢喜得很,毕竟也是想念家人了。

兄妹没走多远,出了往右拐,离开新华路,沿着马路走了十分钟左右,脚下一拐转入一个居民区。

这是个很不错的居民区,巷子很开阔平整,最重要的是,眼前一小片都是规整的四合院。

姜宁又惊又喜,“哥,咱们要看的房子是四合院吗?”

眼前这片四合院,房舍规模不大,多是两进院,虽档次不算拔尖,但很明显都是从前有些底子的人家聚居的。

青砖黛瓦,方正规整。一路走过来,见的都是屋宇式大门,大门顶上与两侧,绘着金线大点金和花卉的清式彩画,还偶尔还见镶嵌陶瓷的。

上个十年的那场革命,并没给这些房子带来大肆破坏,彩画虽有些褪色,却依旧古色古香。

姜宁满心欢喜,四合院住的不仅是房子,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上单门独户,有房有院,比楼房舒坦多了。

居住一座好的四合院,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后世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有多紧俏就不用多说了,有钱没权没门路,还未必能够得上呢。

姜红兵笑着瞅了她一眼,“是呀,不过这回只有一座。”

兄妹要看的四合院是位于第二排的第一座,两进的,跨进大门的一进院子有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两间,还有倒座房,方方正正围了一个六七十平的院子。

青砖屋子很周正,房檐下是抄手游廊,一整条方方正正联通所有屋门。角落有个水井,口小肚子大,水质清澈,院子两边的厢房廊下各栽了一个高大的杏树,枝繁叶茂。

三间正房两边各有一个月亮门,绕过影壁就是进了后院,后院和前院格局相同,院子大小也差不多,角落也有个水井,还有个很小巧的花园子,就是没有杏树,换了两棵新栽的琵琶树。

“这院子的原主人是个做学问的,听说祖上还出过举人秀才,闹革命时一家子都被批。斗了,完事去了西南劳动改造。”

姜建设兄弟一边给妹子领路,一边介绍,“革命结束以后倒平反了,院子还了回来,可惜这家人没熬过来都死绝了,这院子就被个远房侄子继承。”

远方侄子就要把房子卖了,刚好被姜红兵赶上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