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部分 (第1/4页)

刚收容的妇人都有些拘谨,三个人都学着人见礼,却声音、干巴。这算人之常情,江夏也不会多想。

江夏看着这个年纪最大,感叹着开口问道:“你是哪里人士啊?”

那老妇人手里杵着熬粥的大勺子,半垂着头,似乎满身拘谨地往后退了一小步,这才低声道:“俺是河南的……”

江夏应了一声:“河南的……家里遭了灾吗?家里还有旁的人吗?”

那妇人摇摇头,道:“没人嘞……发大水,都淹死了……”

江夏眯了眯眼睛,点点头,转身离开。

若是她没有记错,水患连年的河南,偏偏今年没有发生大水灾,一年都风调雨顺的。这位却说发水灾……而且,口音也不太对,乍听是鲁豫地界的口音,但每句话的末尾总有些南方的味道,嗯,大概沾一点川桂、云南那边的口音。

丁明察言观色,紧跟上来,低声问道:“夫人,可是觉得那老妇有什么不妥当?要不要打发了?”

江夏摇摇头道:“暂且不用动作……只是觉得口音不太对,不过,好像她的门牙掉了,保不住是漏风所致呢!”

丁明连忙道:“是,夫人放心,小的会打发人盯着她的,保证不会出什么岔子!”

江夏点点头,神色淡然,指着另一边棚子里的一些人道:“年龄大的多不多?有没有因灾无家可归的?”

她救助人,向来不赞同无条件地救助。那些年轻力壮的,却因为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流落街头的,她只会嗤之以鼻,更别说救助了。是以,能看到那边获得救助的人,或者搬运米面,或者拾草添柴,或者刷碗洗筷子……总的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才能领到粥饭。当然了,年纪大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不在此列。

丁明点头道:“有五个。两个是山西那边过来的,地里招了蝗灾,颗粒无收。两个是大雪压塌了老旧的屋舍,还有一个是儿子突然死了,儿媳裹挟家私改嫁他人,她又病又穷,被迫流落至此……”

江夏点点头,吩咐道:“这些人每人发一件棉袄吧……另外那些人,你也传下话去,拾草添柴到一定数量,也能领一件棉袄。棉袄去作坊那边领,那边备的工服还有些结余。”

丁明点头应着,无意地回头看过去,却恰好对上那河南老妇人一道怨毒的目光。

☆、1017。第1017章 娘亲,你是收拢人心么?

丁明微微一惊,再定睛看去,却见那老妇人垂着头搅拌锅里的米粥,动作顺畅——难道,刚才是看花眼了?

他心里疑惑了一声,却提醒自己,一定找人盯着这个妇人。

江夏带着孩子们看过施粥的棚子,又照例去看望了庄子上年过六十的老人们,给他们送去米面棉衣等物。有两位生病的,江夏还给他们看了病,留了药。

经过多年的完善,庄子的庄户,铺子和作坊里的伙计掌柜,都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福利体系。在职时有薪酬和医疗福利,工作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就能领到相应的养老金,并有相应的医疗保障,就是去世后的葬礼也有相应的安排。

这在京城,乃至整个大庆,都开启了一个用工制度的先河。有些小官小吏都拿自己打趣,还不如做个伙计呢,老了还有养老银子,病了还管着医疗报销,去世后还能落土为安,这是完全解决了人的后顾之忧啊。

看过那许多老人之后,回程的时候,两个孩子都有些沉默,特别是朗哥儿,一路皱着小眉头,好像想着什么心事。

江夏也不问,只抱着昏昏欲睡的迅哥儿,闭着眼睛养神。

快进城门的时候,朗哥儿突然开口道:“娘亲,你做的这些是不是‘收拢民心’?”

江夏怔然之后,在心里腹诽,徐襄平日里教了儿子些什么啊?这么大点儿孩子,咋就知道‘收拢民心’了?

暗地里撇撇嘴,江夏脸上却保持着温和的笑容道:“娘亲所做,只针对自家庄户、伙计和下人,哪怕是设粥棚,也大都以劳力换取衣食……故而,不存在收拢民心之嫌。”

看着越哥儿眼神还有些迷惑,江夏又接着解释道:“当然了,娘亲这么做,就是想着让家里、庄子、作坊里的人,都尽心尽力地做事、种地、做工,不要懈怠,以换取长期安稳的工作,还有年老时的保障。收拢民心,是指有心人示恩于民,以换取民心所向,咱们家则不同,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人好处,不养闲人,那些人所得的,都是辛勤劳作、尽心做事换来的,所以,娘亲所做的,只是月例工钱上改进,而不是收拢人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