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页)

老范哈哈一笑,“你们给我惹麻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少来这套。”

他给我们仨每人倒了点小酒——老范唯一的爱好就是这口——抿了口酒后他道:“孔子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岁数大了,梁珂已经确定保送研究生,她也将是我的关门弟子。人的一生很长,我不可能一直照应你们仨。记住孔子这句话,不惹事,不怕事,待人要诚恳宽厚。梁珂年龄小,你们要有师兄的样子,好好带她。”

听到老范这番话,我们都有点伤感。他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考古事业,孑然一身,除了事业,弟子是他唯一的情感寄托。李大嘴眼圈红了,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老师,您放心,我们几个一定要做出成绩,不给您抹黑。”

豪言壮语犹在昨日,老范此刻却在千里之外的病床上,生死难料。想到老夫子,我心中一阵难过。两位大神却没有注意到我神色的细微变化,他们正蹲在地上,一根根的数着榨菜丝,精确的分成三份。

101、

我清晰的记得那个中午,几乎可以用“风和日丽”来形容。虽然昨晚刚刚经历过不可思议的黑影事件,我们也以狼狈逃窜作为考古三剑客的一份答卷,但此刻站在明媚的中午,阳光散落在我们身上,这温暖恍惚间让我回到江南,回到温润如玉的故地。

人在阳光中,就会远离黑暗。不堪的记忆,也会被暂时搁置在一边。还有什么比一群老友蹲在一起吃饭、贫嘴、打闹更轻松的事情呢?

我看着两位大神数着榨菜丝,严格遵循分类法,不仅按数量也按长短进行分配。心中暗笑之余,打开自己的饭盒准备拿谟出来。当我打开饭盒、揭开盖子之际,再一次,我无法理解的再一次愣住了。

在已经清洗干净的饭盒盖上,有人记号笔写了四个字:队、里、有、鬼。

比昨天看到的字迹更加潦草。留言的人似乎知道我们并没有把他的警告当回事,因此比昨天多了两个字。

队里有鬼。

留言者明白无误的指出了有鬼,及这“有鬼”所在的范围——“队里”。

一时间我有点眩晕。魏大头和李大嘴终于注意到了我的神情,围了上来。

老魏关切道:“师妹,你没事吧?”

李大嘴一眼瞥到了饭盒盖上的字,大概是昨晚的事仍心有余悸。他的手一抖,饭盒哗啦一下掉在地上,精心分好的榨菜丝在沙地上散乱一片。

102、

曾经有这样一个红极一时的段子,叫做馒头的用途:想吃饼的时候,把馒头拍扁了当饼吃;想吃面的时候,拿梳子把馒头梳几下当面吃,想吃冰淇淋的时候,把馒头放窗外冻冻再吃,想吃饼干的时候,把馒头烤脆了再吃;想吃汉堡的时候,把馒头包在纸里,把纸打开再吃。

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其实馒头还有其他的用途,在考古业内,就有用馒头进行文物修复的一种做法。对于一些特定质地的文物,想清除其勾缝间的积灰,用馒头擦拭,确实新颖而无害。只是清洗一件大型文物,至少要用十多斤馒头,真是令人有点心痛。有关馒头的念头,都是电光石火间我想到的。因为当时魏大头反映迅速,拿起饭盒里的馒头,直接擦掉了饭盒盖上四个惊心动魄的字。

魏大头扶了扶眼镜,冷冷道:“谁想泡我们师妹,先过我这关。”

看到冷馒头上沾着的黑墨迹,我心中暗想今天的午饭要少吃半个馒头了。李大嘴一跺脚,叫道:“死脑袋瓜,你就光想着有人泡你师妹,怎么不想想,万一这话另有深意怎么办?”他靠近我们低声道:“你们不觉得……谭教授非常之……可疑吗?”

我和魏大头齐齐张大口,“啊”了一声——“谭教授?”

李大嘴点点头,声音更低了,“我总感觉谭教授的叙述中,隐藏了什么。她比我们任何人都更接近黑衣女尸,这其中的秘密,也许是她有意隐藏。”

“可是,”我情不自禁的反问李大嘴,“为什么这字要写在我饭盒里?”

“如果按老李的逻辑,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魏大头的目光变得深思而冷峻起来,“此人不仅是在警告你,而且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你,注意与你同住一个帐篷里的人。”

我低头想了一会,拿定主意抬起头,“不,我不相信谭老师是鬼。我一万个不相信。这虽然跟我受过的教育,对谭老师的敬重有关,但更多的是我的直觉。我不相信谭老师有什么异常。就算有,这也说不通,谭老师如果是鬼,或者被鬼附身,那‘它’想做什么?难道‘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