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4页)

苏三被一股力道推向了前排的座椅,整颗脑袋携着一头杠子浪的卷发,扎进了尚算柔软的靠背中。待到戚青云低声咒骂着再次上路之后,才充满悔意的抬起了头,理着那乱蓬蓬的头发,颤颤巍巍嘱咐道:“淡定、淡定!七哥、淡定!”

戚青云没好气的瞄了一眼后视镜,拧紧了眉头,从此不再发言,果然“淡定”了下来。

轰隆隆的雷声滚在耳际,车刚开到十六铺码头,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巨大的粗线条密集的落在江面上,江中的船舶坦然迎接,岸上的行人争相躲避。

“。。。这雨真大!”

车厢内的沉默空气,与车外的酣畅淋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路上死一般寂静,令人多少有些压抑,苏三单手撑着身子,偏头望着挡风玻璃上忙碌的雨刮。开口打破了沉默。

“嗯。。。。”若不是畏'TXT小说下载:www。87book。com'惧此女犀利的嘴,戚青云连“嗯”都不想“嗯”

“车上有伞吗?”苏三调过视线,抹了抹车窗,打量外边的情形。

“有。。。。”

“在哪儿?我来拿!”

“后备箱。”戚青云的态度像迷路了三天的骆驼想要甩开背上沉重的货囊。

“那怎么拿呀?”苏三终是发现某位师兄有点小气,斜视着那颗后脑勺,口气僵僵的。

“我现在是你的司机,我会处理的。”戚青云很识时务,蠕动嘴皮子,奉送了一打珍稀的字。

苏三扬了扬眉毛,视线再度落到了窗外,偃旗息鼓的沉寂了。

轿车缓慢的驶入了支马路中,在合字号钱庄的门口,停了下来。

这家钱庄是江湖上的一位“老人”所开。“合字上的人”(道上的人),都将这里当做了储蓄货币和兑换货币的最佳地点。

老板名叫童泊龄;字允清,袍哥出生,川渝人士。一世风云,几经浮沉,中年“栽水”,遭遇灭门之恨,后从长江上游,顺水而下,在下游的尽头,东山再起。两年后,重返故地,血债血偿,为枉死的生灵,抄屠刀奠基。

这位老江湖,吃了一辈子的码头饭,喝了一辈子的长江水。从巴渝的坡坡坎坎。朝天门、储奇门码头,走向了汇海处的十六铺、陆家嘴码头。。。。。

他一生奉行的准则就是:我们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哪个要当杂皮,就“三刀六个洞”整来摆起!(后解)

“袍哥会”盛行在清末民初的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与青帮、洪门,并称为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这个组织在川渝一带相当有影响力,是堪称无人不晓的大帮会。袍哥们好打抱不平,重江湖义气,为兄弟朋友可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真正是“绝不拉稀摆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袍哥的“舵把子”(巴渝两江环抱,亦是靠码头吃饭),不仅在江湖人士中很有威望,就连平常百姓也十分拥戴。这种绿林好汉的正面形象,与上海滩地痞流氓的负面形象,简直相去甚远,无法并提。

童泊龄“栽水”之后,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便在上海滩扎稳根基,拔地而起。一是因为有口皆碑的好名声,二是因为对兄弟有肝胆相照的好作风。

童泊龄在上海滩混迹了三十年,乡音未改,习俗未变。豁达开明。率直干脆,童家大院里,时常能听到他上一秒骂完了人,下一秒哈哈大笑的声音。

此人早上端一碗小面,中午还是一碗小面,晚上仍然可以再吃一顿小面。且嗜吃辛辣,作料放得重,旁人连闻都不敢闻。

上海滩是个有格调的地方,遛鸟什么的得去茶馆,童泊龄生于“山寨城市”,哪里顾得了什么格调。拎着鸟笼就上街了,管他是四马路还是十里洋场,反正兴头上来了,就带着八哥到处乱逛。

那只八哥亦算是“袍哥出生”,张嘴就是“格老子的。。。。。格老子的!”嚷嚷得上流人士莫名其妙。这一主一宠,俨然是将风靡全球的时尚大道,当做了重庆十八梯下面的老街。

年近花甲后,童泊龄越发感到,财富和江湖地位,不过是如梦的浮云,并不那么重要,在“思乡亡魂扰,睹物徒伤悲”的凄凉心境中,万念俱灰的金盆洗手了。

五年前,与其素有交情的杜月笙,为新开的“合字号钱庄”送了金字招牌。并开始在此大量流通钱币,有需要时高额透支,买卖做成了,亦高额还息。摆明了是在拉扯昔日的故人,额外给他贴上了一笔,印子钱的收益。

童泊龄心知如是下去,断然脱离不了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