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1/4页)

022。风电之父!

老先生一愣,看着眼前这位仪表不俗、举止优雅、相貌英俊的年轻人和他身旁那个白衣白帽的美丽女孩,不由的眼前一亮,说道:“幸会幸会。互相学习。”

球车已经陆续在往各个发球点运送球手,关昊对先生做了一个请的动作,老先生爽朗的一笑,说道:“我步行,从来不坐车。”

关昊转身跟夏霁菡说道:“萏萏,你坐车走吧。”

夏霁菡摇摇头,她要跟他们一起走。球童们上了电瓶车,提前等在开球区。

关昊陪着何能健步的走在高尔夫球场的水泥路上。夏霁菡不时的中跑两步才能跟上他们的脚步。他自我介绍之后,又介绍了夏霁菡,并掏出了自己的名片,双手递给了何能。何能站住,看了看关昊的名片,把名片交给了自己的助手后,笑着说道:“年轻人,你们真是天生的一对儿,可是,你是怎么认识我的?”

关昊说道:“谁不知道您啊,当年在国家气象部门的一声吼,就吼出了中国最新的风能资源的储备数字。从而预示着一个新能源产业链群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您就是我国的‘风电之父’。”

何能!夏霁菡突然知道了眼前这位老先生是谁了,她也在霎那间明白了关昊为何有意接触他的目的了。

风电之父!老先生显然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称呼。他高兴的哈哈大笑起来。而且非常满意这个称谓。他说道:“如果我不跟他们吼吼,可能到现在都不会重新测量我们风能的储量。过去气象部门公布的10亿千瓦的资源储量是在10米高空,现在大风机已经延伸到80米高空,甚至有趋势延伸到100米高空。还按老一套办法测量肯定是不行的。风电的资源量有个特点,跟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10米高的风速比起80米高空的风速要小的多,80米如果大30%的话,那资源量就增加两倍。所以,这就是大致的风资源的特点。”

关昊认真的听着。何老又说:“怎么知道有45亿千瓦的风能储量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但是美国人给了个世界风能资源的估算,说是80米高空,世界风能资源有700亿千瓦。我本身就是理论物理学家,就拿中国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5%,我把这700亿千瓦乘以6。5%,就是45亿千瓦。”

关昊被老先生的率真感动了,他由衷的说道:“您的发现将带来一个风电产业的崛起。所以把您誉为‘风电之父’一点都不为过。”

“哈哈,这可不敢当,不过搞风能的人都知道,风能产业的兴起是我‘吹’出来的,我是搞核能的,看到发展核能源来解决能源问题没有太大希望后,我就研究分析了国外的再生能源的应用,觉得这个领域很有希望。越研究就越感兴趣,越感兴趣就越激动。如果拿出当年搞两弹一星的精神搞新能源开发,绝对不该是现在这个状况。”可能是老先生很满意关昊称他为‘风电之父’,他很乐意和他谈论这个话题。

何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是我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倡导者之一。原名何民良,就因为他在核物理领域里的显著成绩,被当年一位国家领导人用了一个字赞誉了他的拼搏钻研精神,那就是“能”字。后来,为了激励自己何良民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何能。

其实这个“能”字的典故来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据说这个“能”字他至今收藏,时刻激励自己为国效力。他认为能源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人文问题。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原子能时代转向太阳能时代,他说,中国需要像50年前抓”两弹一星“时那样,抓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直至实现现代化。

夏霁菡受关昊的熏陶,也有意识的搜集和掌握了一些再生能源这方面的知识,她突然问何能:“何老,您是研究核能的,可是您却对再生能源感兴趣,您说再生能源有可能有取代化石能源的那一天吗?”

何老没有意识到旁边的这位小姑娘居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没有正面回答夏霁菡,而是问道:“姑娘,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夏霁菡看了一眼关昊,发现他正在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就说:“我是我们当地电视台的记者。”

老先生恍然大悟,就笑着说道:“我这人最近可能和媒体有缘,走到哪里都能遭遇记者,没想到今天偷偷的出来打球,依然碰上了记者。呵呵。”老人又接着说:“你们一个市长,一个记者,珠联璧合啊!年轻人,说实话,是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