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 (第1/4页)

市委书记是新到位的省委书记魏长林同志原来的秘书付贵增。

关昊很想在第一时间里给高健打电话祝贺,但是犹豫了一下,在当天的晚上才给高健打了电话,显然高健喝了酒,他含糊不清的说道:“哦,是关市长啊,我喝大了,头晕的很,咱们改天再聊,欢迎你来我这里做客呀。”口气里有明显的做作。

关昊平静的说:“好吧,你忙,再见。”

他现在耳边仍然响起省委组织部江副部长来锦安宣布省委对付贵增任命时在全体班子成员会上说的话:“关昊同志在锦安面临危机的时候,临危受命,处乱不惊,使锦安很好的度过了难关,保持了稳定,充分表现了一个党的干部应有的素养和品质,希望协助付贵增同志做好全面工作,也希望付贵增同志多向同志们学习,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早日投入工作。”

关昊在会上也表了态,他表示积极配合付贵增同志,做好各项工作,请省委放心。

许多人对省委的这次任命都有意见,柳明在深夜就曾给他打电话交换过意见,说:“这个省委书记在用人上可比咱们老板大胆多了,一个秘书直接任命市委书记,想当年你老弟可是一个县市级的市委书记啊。”

关昊听出了柳明语气中的埋怨,就说:“唉,世事难料,如果老板不走的话,你不就成了滨海市的市长了吗?好好干吧,以后有的是机会。”

其实,廖书记搬到北京后,关昊晚上去过他的家,廖书记就曾和他交换过这层意思同,他承认在使用自己身边人的时候是保守了一些,但是也不失稳妥。前面就曾有省委书记几个大秘落马的教训,另外他也的确有意识的让关昊多接触一些基层工作。一年半后才将他任命为锦安市的市长。这次他早就得到消息说要离开京州,他也完全有时间突击提拔一批干部,这样做不但有悖于组织原则,一个明显的后遗症就是这批人不会得到重用,甚至会遭到人们的非议。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事冻结。也可能还有廖书记不便说出的难言之隐吧。

他理解老书记,也知道老书记的为人。

许多人都对关昊这次没被提上来有微词,作为一个市长,在锦安最危机的时刻,他党政一肩挑,使锦安平稳过渡。理应这个书记就应该是他的,但是显然新的省委书记对原来省委书记提起来的人明显不信任。而且把自己曾经的秘书放在锦安,这样就形成了上任和现任省委书记的秘书扎堆工作的局面,这种局面本身就是难以融合的。

付贵增上任后,急于想干事,想尽快拿出政绩他把在西部地区的工作思路拿到京州省明显不合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号召退耕还林,大面积种植造纸林,用以提高农民收入。

其实这两年在提高农民收入上关昊也进行了尝试,如鼓励农民进城,增加就业机会,强化农民技能培训等。事实上新能源产业基地每年都招收大批的经过培训的农民技工,加之各市县产业带动就业的策略都得到了很好的收益。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在大型造纸企业林纸一体化的推动下,全国出现了种植造纸林的热潮。大平原被种上速生杨,洞庭湖湿地被种上速生杨,一股速生杨热席卷全国各地,各种广告铺天盖地,把速生杨炒得神乎其神。许多农民盲目引进树苗,曾一度出现了种苗热,甚至出现了一棵速生杨种苗按厘米卖钱的神话。更可悲的是政府和媒体还在推波助澜。当这股热潮最终褪去的时候,许多农民赔的血本无归。

专家早就指出,平原地区和湿地处不宜种植速生林,因为杨树的根系会吸收、蒸发大量水分,使平原旱化,湿地沙化,严重破坏了固有的生态环境。

关昊跟付贵增建议能否在山区的陡坡地带建造速生林和丰产林,在平原地区推动这一政策恐怕有难度,并且还会危及粮食安全问题。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关昊的正确,这股疯狂的造林热潮,在国家总理“要绝对保证粮食安全”的讲话中逐渐降温。

付贵增很反感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抵触情绪,多次大会小会的点,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强调现任到人,规定每个部门每个干部下到各市县,宣传这一政策,并且下达了具体种植数字。

为此,关昊多次找到省委和省政府,阐述了自己对这项工作的意见和看法,省长袁锦成意味深长的说:“作为政府部门,就是要配合市委的工作,有的时候这种配合是无条件的配合。另外注意工作方式,不能搞对立。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要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尤其是当这种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更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