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康熙这么问,其实是想复立皇太子。

其实令诸臣推举皇太子之前,康熙曾私下找到李光地,询问道:“废皇太子的病,如何医治,方可痊好?”其实此问,是为了试图启发臣下,复立胤礽。皇帝的意思是说:胤礽的病是由废皇太子而引起,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症下药,只有复立。李光地自然明白皇上的心思,立刻答曰:“徐徐调治,天下之福。”

但李光地为了少惹是非,并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以致推举太子时,诸臣并未事先获得圣意,反而将胤禩推举出来。这次推举过程是这样的:集议日,马齐先至,张玉书后入,康熙问曰:“众意谁属?”马齐言:“众人都道八阿哥人品贵重,都推举八阿哥为皇太……”话还未完,康熙便怒道:“皇八子胤禩未曾办理过政事,近又罹罪。其母出身微贱,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如何堪当皇太子?”之后,康熙又传谕李光地,提醒道:“前召尔入内,曾有陈奏,今日何无一言?”到此刻,李光地按着皇帝的心思表态,诸臣才…更多精彩全本小说到:(炫)恍(书)然(网)…大悟。

第二日,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召科尔沁达尔汉亲王额驸班第、领侍卫内大臣、都统、护军统领、满大学士、尚书等入宫,亲自向他们宣布:“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因召至于左右,加意调治,今已痊矣。”命人将御笔朱书,当众宣读。谕旨内容为:“前执胤礽时,朕初未尝谋之于人。因理所应行,遂执而拘系之,举国皆以朕所行为是。今每念前事,不释于心,一一细加体察,有相符合者,有全无风影者。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不但诸臣惜之,朕亦惜之。今得渐愈,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朕尝令人护视,仍时加训诲,俾不离朕躬。今朕且不遽立胤礽为皇太子,但令尔诸大臣知之而已。胤礽断不抱复仇怨,朕可以力保之也。”

这是一份平反昭雪文书,意向已极明白:将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召废皇太子、诸皇子及诸王、大臣、都统、护军统领等,进一步澄清事实,说胤礽“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接着,当众将胤礽释放。胤礽表示:“皇父谕旨,至圣至明。凡事俱我不善,人始从而陷之杀之。若念人之仇,不改诸恶,天亦不容。”

康熙真的悔棋了!

相比之前,胤禔的处心积虑,胤禩的积极谋划,胤禛这些日子,显得安然平静地多了。

作为他的枕边人,晓雪很清楚胤禛心里并不如表面的那般平静,但是在他父皇面前,他一直小心翼翼,唯恐做错了什么。这是因为十三是他最亲近的兄弟,而他父皇以‘胤祥绝非勤学忠孝之人,如不严加约束,必当生事’为由将他圈禁,而真正缘由,胤禛却无从得知,因为他此刻既见不到十三,又无法询问其他人。此时此刻,他的任何询问都会让他也遭受康熙同样的怀疑。

所以,此刻胤禛处事万分小心,对于和大阿哥一起看守太子之事,胤禛小心观察他父皇的面色,发现父皇对于太子还是很关心,所以他对太子的饮食起居也照顾的十分上心,当康熙问他意见时,他也总是小心的揣摩着他父皇的心意而答。

这次的事件,因为他的处理妥当,让康熙对他颇有好感,康熙赞赏他道:“尔友爱兄长,没有不臣之心,朕甚感宽慰。”

胤禛虽然在外小心翼翼,可是当他听到皇太子复立的消息之后,回到自家书房,他还是忍不住心中的忿然,将他的怒气全数发泄在了随手可即的花瓶上。

晓雪知道他下朝回来了,便立刻来找他,可刚到他的书房门外,就听得那道花瓶碎裂的声响。

晓雪自然明白胤禛此刻的心情。她晓得他是不甘心的,他根本从心底里就觉得他的二哥不配为太子!可,强权之下,他不得不顺从,他不能违逆他父皇的心愿!所以,那些违心的话,他不得不说。而且不仅要说,还要说得恰如其分,毫不扭捏做作,才能取信于他精明的父皇。但内心深处他又着实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感到不堪,感到痛苦,这种分外矛盾的心思,他在外面丝毫不能流露,但以他的性子,又怎么会不气闷?回到家里,又岂能再憋得住?

苏培盛见福晋来到,忙行礼。

晓雪轻轻抬手,让他不必多礼,此刻晓雪手里正用托盘端着一杯他最喜欢的绿茶,她轻声问站在门外的苏培盛,“爷可曾用饭?”

苏培盛一脸无奈,“回福晋,还没有。”

晓雪略点了点头,表示了然,接着他看向苏培盛,对他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