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4页)

。吴泌刚刚招完,只听得一声惊堂木响,江苏巡抚张伯行拍案而起,厉声喝问:“主考官赵晋只收到十五锭金,另外十五锭哪里去了?”程光奎支支吾吾推说不知。

后来再三追问下,吴宓才道:“是小人托前任巡抚的家人李奇代送的。”张伯行立即拿起一根火签,传令速拿李奇到案。总督噶礼起身阻止道:“李奇乃前任叶抚院的亲信,大人轻信供词,缉拿于他,恐怕叶巡抚面上不好交待。”张伯行正色答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李奇与御案有牵,焉能不问?”二位钦差也觉得应当穷追到底,于是李奇很快被捉拿到大堂上了。

大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经过再三的询问和盘查,最后由于摄于公堂的威严肃穆,李奇说出了事实,他说:“还有十五锭,赵主考让小的交给了泾县知县陈天立,听说是留给了现任的……总督大人……”

顿时一片肃静。

大人们审来审去,谁也没想到竟审到总督大人噶礼的头上来了!

只见此刻,巡抚张伯行的目光剑一般地射向总督噶礼,而噶礼面色铁青,两目呆直,双手竟有些微微颤抖,好一会儿才定下神来拍案怒吼:“大胆刁民,竟敢当堂诬陷封疆大吏,来人,拖出去乱棍打死!”张伯行急忙站起身来喊声“且慢!”衙役们慌忙停下,张伯行对噶礼拱了拱手说:“犯人口供尚未录全,岂能轻易棒杀?大人心无芥蒂,何必怕人诬陷,不妨让他把话讲完,钦差在上自有定夺。”噶礼越发恼怒,吼道:“刁民信口雌黄,搅扰公堂,难道你就容他肆意乱咬?李奇如此大胆,想是有人指使,本督却容不得他。”说着把头转向不知所措的衙役,喝道:“你们还站着干什么?还不与我拉下去加力地打!”张伯行把脸一沉威严地说:“有本院在此,你们哪个敢打!”

公堂上气氛立刻紧张了起来。

督抚二位大员一个要审,一个要打,怎么收场呢?两位钦差此刻也是目瞪口呆,一时难以决断。大堂之上差役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总督噶礼和巡抚张伯行怒目相视,似乎还要争吵。

过了足有半袋烟的工夫,两位钦差才耳语了几句,张鹏翮站起身来宣布:“李奇诬陷朝廷重臣,罪不容诛,且将他重镣收监,严加看管。本案今日审理到此,退堂!”

而之后不久,皇上就接到了巡抚张伯行的奏折,实际上在张伯行奏折上来之前皇帝早已嘱咐他安排在江南的亲信,李煦、曹寅等不断密报审案消息,对江南大审情况已经了如指掌。

而张伯行的此篇奏折理直气壮,使皇帝很受感动。

但就在同时,皇上也接到了噶礼的奏折:他参劾张伯行挟嫌诬陷封疆大吏,监毙要犯。折中列出张伯行七大罪状,仅其中私刻书籍、谤诽朝政一条就足够灭门之罪。

皇帝本太不信,但李煦等人也曾多次密告张伯行确有刻书之举,又使皇帝不敢全面否定噶礼之言。

拿着两份奏折,康熙犯起了踌躇,心中只埋怨张鹏翮和赫寿,去了两个多月竟没有一道有点主见的奏章。但是,康熙对江南科场案的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一心要查个水落石出。现在督、抚互相弹劾,且都被卷进案中,如果不采取措施,恐怕越审越乱,想来想去,康熙决定暂时将张伯行和噶礼都解任,减少干扰,然后严令张鹏翮二人将科场案和督抚互劾案一并加速审清,康熙明确表示案中不管牵进何人也要彻底究清。而且康熙还特别指出:“证人李奇和泾县知县陈天立是本案关键,必须要这二人当面对质清楚,查明余下的十五锭金子的下落才是破案关键,两位钦差应对此格外用心。”

圣旨发下十天,仍不见张鹏翮的确实结论。却接连收到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的三道密札,报道审案过程中又出了新的波澜。李奇与陈天立对质后,陈天立供认出确实接到了李奇送来的十五锭黄金,但问到交给谁了的时候,他却吞吞吐吐不肯说,就在钦差准备再次拷问之际,陈天立却突然在监中自缢身死,造成了死无对证的局面。

案子越审越复杂,而且江南士子近日又有聚众闹事的趋势,已有人贴出歌颂张伯行德政的歌谣,也有人为噶礼鸣不平,江南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曹寅和李煦都是自己的绝对亲信,他们的奏折是完全可信的。

康熙简直有点头痛了,他万没有想到这个案子会如此曲折,同时他对江南民心的不稳也感到忧虑。但他到底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皇帝,从一连串的事件中,他已肯定案情的缘由。而张鹏翮身为钦差,竟然眼睁睁看着要犯自缢,实在是失职!康熙对张鹏翮已由信任变为怀疑,于是,当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