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1/4页)

青阳道:“从脚程上算,郡主十日后即可抵达中曲山,左、右两军如果要先行,这几日就应该出发。”

年华道:“是。恐怕夜长梦多,就三日后出发吧!”

和青阳分别后,年华与巴布、赫锋、乌雅等人来到校场点兵。七万六千白虎、骑分为三军:左军、中军、右军。左军二万五千人,由田济为主帅;右军二万五千人,由甘铁为主帅;中军二万六千人,由年华为主帅。左军三日后出发,右军六日后出发,悄悄由丹水北上,至越境师城前的宵明原会合。年华率领中军,等宁无双抵达中曲山后,再向宵明原出发。

点兵过后,众将散去,年华留田济,甘铁议事。

众将走出校场,巴布有些不解,问正在仰望飞雪出神的赫锋:“我不明白,年主将为什么要兵行险着,转而攻邺城?如果清平郡主率领朱雀骑来襄助,紫塞上的局势将是三对二,轩辕楚、崔天允处在劣势中,我们大可一举击溃越国、禁灵,保住景城。”

赫锋收回目光,望向巴布,“年主将可以搬救兵,轩辕楚、崔天允一样也能。皓国与禁灵是盟国,如果崔天允向皓国求兵,将玄龙大将军龙断雪拉入紫塞战局,这景城之战的战局就会越滚越大,后果难以逆料。而且,对峙时,双方兵力一旦失去平衡,战火必定会立刻点燃。虽然景城在人数上占优势,但是自从失去了三万将士,年主将对崔天允,对风雷阵,终究还是十分顾忌的吧!她看似喜欢行险棋,但其实每走一步都十分谨慎。她很珍惜将士的生命。”

乌雅一改平日的嬉笑,神色哀伤,“从灵羽营回景城后,年主将少了很多笑容和活力。她总在夜深人静时,对着那三万将士的军牌默默无语。她虽然不说什么,但心里一定很难过,很自责。如果与轩辕楚、崔天允全力开战,不论结果如何,紫塞上一定会血流飘橹,尸横遍野。相较之下,去攻邺城,逼退轩辕楚,分化越国、禁灵,才能尽量避免无谓的流血和牺牲。”

赫锋回头,遥望在远处与田济议事的年华,“年主将是一位好将领,平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体恤下情,作战时冲在最前面,退在最后面。她将大家视如兄弟姐妹,而不是获得军功的卒子。”

巴布道:“她值得人尊重和效忠,我巴布愿意一生追随她麾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乌雅眨了眨眼,道:“我也是。即使没有银子,我也愿意跟着她。”

赫锋望向巴布、乌雅,笑道,“你们难道都忘了白虎、骑姓李不姓年么?朝政复杂,为了明哲保身起见,还是不要站错队的好。”

巴布、乌雅面面相觑,却又听赫锋道:“不过,如果是年主将的话,站错了队也无妨,她是在用真心和我们并肩战斗,同进共退,而不是用虚情奴役我们去卖命,去做炮灰。”赫锋望了一眼在远处与田济、甘铁认真倾谈的年华,喃喃:“或许,她自己都不知道,比之金钱名利,将领的真心才是最能蛊惑兵心,收拢军心的东西。”

小寒近末,大寒将至时,宁无双带领十万朱雀骑抵达中曲山,年华带领两万六千白虎、骑撤出景城。

临行前,年华交给神色沉郁的青阳一件东西。青阳接过一看,却是半卷竹书,竹质泛黄,编绳古旧,刻的是古篆体文字。

青阳微惊,“《斗神策》下半卷?!华师妹,你这是……”

年华笑了笑,“在玉京时,机缘巧合,得了这《斗神策》下半卷。我本想将来亲自送去合虚山,交给老头子。可是,这一去越国,也不知……不知能否再回将门,师兄来日如果见到师父他老人家,就代我将此物交给他,告诉他‘年华不孝,让他失望了。’。”

青阳闻言,仿佛烫着了手一般,将《斗神策》抛回给年华,“不,华师妹,还是你将来亲自交给老头子。”

年华将半卷残策再次递给青阳,眼神悲伤却坚定,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只化为五个字:“师兄,拜托了。”

青阳心中一恸,前路艰险重重,他恨不能代年华去越国攻邺城,可是思及那日猜子夺帅的结果,和年华说一不二的心性,也只能徒叹奈何。他伸手接过《斗神策》,拍了拍年华的肩膀,力道正好,“一路小心。等你回景城,再陪为兄饮酒纵歌。”

年华点头,“好。”

千山聚云暗,万里飞雪轻。白虎、骑浩浩荡荡地向越境而去,很快融入了迷茫的天地之中。

年华率领白虎、骑逆丹水而上,餐风宿露,日夜兼程,向宵明原行去。

早在田济的左军渡丹水时,轩辕楚已如年华所料,从白虎、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