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页)

偏僻的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一种平安稳定的生活吧。在动荡的战乱时期,能保全性命,过上这种平静的耕织生活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但是,她做到了。而且可以说做得很好、很成功。只是,她的后代一脉相承的继承了她的生活观念。社会在变,观念却没有改变。当时为了保全性命而选择的偏僻、闭塞的生活,却造就了后来的愚昧与落后。她当年走进这里,在这里扎下生命的种子,是需要勇气与果敢的。可是,她的子孙们再也没有她的勇气与果敢走出这片土地,去重新选择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存地带。雁鸿,你看,这些坐落在山间被竹林、树林掩映的房屋,住的全是她的后代。但是没有一个敢将房子搬出这片山林,充其量将自己搬出我们刚才看的那个大院子,就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了。这种偏僻、闭塞造成的贫穷、落后、愚昧,不知道要用多少时间来消除?”

“书伟,你不是走出来了吗?”

“我是走出来了,我是我们这里第一个通过考学走出来的人。可是,我又能走多远呢?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这里的年轻人,这些年当兵的人不少,可是全都义无反顾的复员回来了。没有知识,缺乏文化,是贫穷与落后造成的,反过来又加剧了贫穷与落后……”

“这确实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不过,书伟,你也有值得庆幸的一面,至少你知道三百多年来,你的祖辈都在哪里生活?他们是做什么的?”

“这倒是。我的祖辈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最平凡、最卑微的劳动者。三百年来,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被历代文人所称赞歌颂的田园生活,而且还将继续过下去。只是,现实生活中的田园生活远没有诗词、歌赋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优美、雅致,反倒时常让人感到心酸、无奈……好在,这里已经通了电,有电视可以看了。电与电视不可置疑的带动了这里的发展,加速了观念的改变。这几年,已经有不少人出去打工,这也是一种进步吧!”许书伟遥望着远处的山峰说到。

雁鸿静静的凝视着许书伟,不由自主的想到:难怪他的眼睛有时那样深邃、苍凉,这是背负三百多年岁月沧桑的目光,有时候,人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反而活得要轻松、愉快的多。

第二十八章

更新时间2010…10…8 17:27:48 字数:4050

二十八

雁鸿和许书伟走在起伏不平的山路上,风从他们耳边呼呼吹过,他们谁也没有再说话。转过两个山头,他们来到满是坟茔的小山坡上。许多树木都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无力的伸向灰暗的天空。许书伟指着上面的一片坟茔,对雁鸿说到:“上面是一些荒芜的老坟,早就没有人打理、祭祀了,我们就不上去了。我带你去看看我给你讲过的那位堂叔的墓,他去世已经有两年多了,你看这些墓碑上的字都是他写的,这些都是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可是,等到他去世,却没有人替他写墓碑了。”雁鸿对书法不太懂,她四处看了看。随许书伟来到书伟堂叔的墓前。他堂叔的坟墓与其他坟墓没什么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坟前有几株兰花。这些兰花是许书伟种上去的,因为书伟的堂叔生前极其喜爱兰花,他不但自己种了许多兰花,还画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兰花。许书伟每次回来,都要到他堂叔的坟前来看看……

许书伟的哥哥许华伟早已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第二个孩子是超计划生育,被罚了两千多块钱。如今倒是有儿有女,了了心愿,经济上却紧了许多。平时,根本无暇顾及父母,倒是地里的农活儿一忙就将孩子推给了老人。华伟的妻子英兰很能干,也很泼辣。英兰里里外外一手抓,喂猪、喂牛、养鸡、种菜,还将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她是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粗活她能干,粗话也能讲,无论是一年四季的农活儿还是日常的闲言碎语,她都不会输给左邻右舍。而许华伟老实、木讷,什么都听他媳妇英兰的。许华伟和英兰,一个闷葫芦,一整天讲不了几句话;一个成天唧唧喳喳,有她在场,就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倒也相安无事,配得天衣无缝。

许书伟和雁鸿在家住了三、四天,见书伟父亲的病有所好转,打算回去上班了。在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许书伟的母亲拿了两百元钱,硬往雁鸿手里塞。

“妈,您这是干什么?我不要。”雁鸿极力推迟。

“雁鸿,拿着吧!不要嫌少。你和书伟结婚,委屈你了。你和书伟成家,我和书伟他爸什么也没能给你们添置,怪对不住的,拿着吧。”

“妈,我们什么都不缺。我们是您的儿女晚辈,以后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