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到了当年七月,叛军再次围城。这时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饥了只好吃树皮和纸。守军也只剩千余人,瘦弱的拉不开弓,而且外无救兵。叛军了解情况后决定强攻睢阳,他们先用云梯爬城。张巡命士兵用钩杆将云梯顶翻,随即又从城上投火焚烧云梯,这样,叛军用云梯攻城就失败了。之后,叛军作了一番整顿,又用钩车、木马攻城,但当他们靠近城墙时,又被从城上投下的石块砸得七零八落。叛军见状停止攻城,又围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栅栏,以作长期围困。这时城中守军很多因饥饿而死去,留存又大多伤残疲惫不堪。这时,张巡杀其爱妾,煮熟犒赏将士。许远也把其奴僮给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来吃了,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巡还对接近城墙的叛军将领晓以忠义,劝其反正。而被张巡策反的李怀忠等许多人,都能死心扬地的帮助张巡守城。

为了加强睢阳守卫,张巡派部将南霁云从城东门杀出搬请救兵。但拥兵临淮的贺兰进明,驻守彭城的许叔冀、尚衡等都观望不肯发兵。只有驻守真源的李贲援助战马百匹,宁陵守将援助兵三千,但这些士兵由南霁云率领杀开敌围进到睢阳城后,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叛军得知张巡请援无望,又加紧攻城,至此城已很难坚守了。守城将士商议突围而去,但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军会大举南下,蹂躏江淮。再说守城士兵已饥惫不堪,弃城而逃,必无生还,所以最后仍决定坚守。直到当年十月,当叛军再次攻城时,守城士兵已无战斗能力,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许远及以下将上都成了叛军的俘虏。张巡毫无惧色,非常镇定。叛军主帅尹子琦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张巡坚守睢阳,与占优势的叛军前后进行了400余战,杀死敌将 300人,士兵12万人。当时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及“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睢阳血战是安史之乱时期最惨烈的战役。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有力地阻止了叛军的南下,江淮及江汉的保全对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来源。

张巡在抗击叛军中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以战略而言,他认识到坚守睢阳可屏障江淮的重要意义,保障了唐朝的钱粮来源,若唐能平叛安史之乱,则张巡居功尽上。以战术而言,他“用兵未尝依古法,勒大将教战,各出其意。或问之,答曰:‘古者人情敦朴,放军有左右前后,大将居中,三军望之以齐进退。今胡人务驰突,云合鸟散,变态百出,故吾止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上下相习,人自为战尔。’”表现了不泥古法、灵活多变。张巡还能赢得部下的尊敬、信赖和拼死相助,每次战斗,张巡都“不亲临行阵,有退者,巡已立其所,谓曰:‘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士感其诚,皆一当百。待人无所疑,赏罚信,与众同甘苦寒暑,虽厮养,必整衣见之,下争致死力,故能以少击众,未有败迹,后据说被大唐忠义之士救走,后不知所踪。

随着天风横刃滔滔不绝的讲说间,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战斗。

赵飞龙心中一喜,赞道:“张巡以区区不到七千人马,能坚守十个月,历经大小四百余次战斗,杀伤敌军十数万余人,难道我柔然几十万尚抵不过吐蕃高礼、突厥二十万大军吗?”更有一点听天风勇者分析的头头是道,说明勇者的兵法韬略一定也非常不凡。

闪光闻言激动地道:“张巡和他的部将都是英雄,我柔然男儿也无一个是弱者!”众将士闻言纷纷附合。

第一卷 草原风云

—第三十七章 … 激动期待—

祈红的副将天擎不解地问道:“大将军,为何我平虏大军不在天险泰尔木河畔防守突厥,而选择这距离河十里的地方?在河畔防守岂非更加有利于我军?”

祈红冷酷一笑缓缓道:“据探马这些天回报,可以看出突厥领兵将军土门跖是一个急性之人。”见副将仍是一副迷茫神情,祈红无奈解释道:“突厥行军,每日朝起而暮止,日日行军六百余里,中途人不下马,马不停蹄,直走的人马疲乏方才歇息。士门跖虽然急性却也能征善战,只所以敢毫无顾忌地行军,是知道我军鞭长莫及。泰尔木河离我族已不是很远,他要过河焉能没有防备?以泰尔木河为界,是一个易进难返的地形,是兵书上所讲的挂地。兵书有云在挂地作战谁能诱的对方过河,以平待险谁便占了先机。现如今敌进我守,战事又急,天色尚早,我在河旁不置一兵一卒,在过河是高度紧张的突厥大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