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那丫鬟道:“回殿下;今日世子精神尚好;奴婢便陪他在院中走了走。”

长公主颔首,“可遇上什么人了?”

那丫鬟道:“说来巧,遇上了忠义侯府的静妍姑娘。”

长公主面上依旧不动声色;“二人都说什么了。”

那丫鬟迟疑半晌,似是有些难以启齿。

长公主皱眉,“本宫问你话呢;做什么吞吞吐吐的。”这丫鬟越犹豫,长公主就越肯定心里的猜测。

果然,就听那丫鬟红着脸道;“世子似是对刘姑娘有意,想给刘姑娘送个东西做念想,可随身只戴了郡主前日送的荷包,便摘下来给了刘姑娘。”

以刘静妍的品貌,让顾玄苍为之倾倒实在不足为奇,长公主心说这本是一段好姻缘,怎奈顾玄苍身子不好。可玄苍那孩子也着实可怜,若刘静妍愿意,不如早些把这门婚事定了,也算了了顾玄苍的一个心愿。

长公主倒是很有兴趣成就这一段姻缘,却也要等她自己的婚事办完了再说。

长公主毕竟是皇亲贵胄,不但京中世家悉数到场,就连皇上亲至道贺,韩景泓虽只是个小吏,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丞相的人,朝中为数不多支持丞相的人家也都到了,丞相自然也来了。

场面十分热闹,长公主终于能和心爱之人携手余生,心中万分欢喜,婚后日日与韩景泓黏在一起,喝茶下棋,赏花游园,宛若一对神仙眷侣。

然而,詹夙偏偏是个没颜色的,人家新婚没几日,就叫韩景泓回去当值。

为了使盐铁令水利推行,朝廷专门派了些官员去各地监督,又加上朝中闲职都除了,在职的官员就都忙成了陀螺,尤其丞相府的一干人,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随着盐铁令的推行,各地查出了许多从前盐铁私营的弊端,有些商人故意抬高盐价,从中获取暴利,有些则是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出了不少吃死人的事情,但都被当地官府压了。

这次一股脑全翻出来,牵扯了不少人。

如此一来,民间的风向便慢慢转变了,百姓们开始意识到盐铁令的好处所在,纷纷期待着能早点用上官盐、官铁。

“听说官盐的价格已经定下来了,比从前用的便宜的多。”

街边一个不起眼的馄饨铺里,此时正是饭点儿,坐了不少人。角落一桌坐了两个身着布衣的小姑娘和一个相貌出众的年轻公子,三人各自端着碗馄饨,一边吃,一边听着老板娘和客人们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

“食盐降价了,老板娘的馄饨是不是也该便宜些卖?”有客人开玩笑道。

老板娘一笑,“能便宜到哪儿去,朝廷也要赚钱的。”

“朝廷再想赚钱,也没那些商人黑心。”另一人道。

“可不是,要不是因为朝廷插手这件事,我还不知道,我们老家的食盐竟比邻县贵了一倍,这太不像话了。”一个外地口音的人说道;“听说去年徐州大旱,食盐卖得比黄金还贵。”

“之所以能卖那么贵,也不是商人一人能说了算的,肯定有当地的官老爷在背后撑腰,这下好了,丞相亲自管这件事,管你是官是商,只要不按违反法令,一个都不放过。”

“我就说,丞相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官,之前那件事定是有人故意陷害他。”

老板娘这么一说,店中众人都附和起来,不管朝中局势如何波云诡谲,对于百姓而言,能为他们做事的便是好官。

坐在角落的布衣少女冲着对面的年轻公子眨了眨眼睛,小声道:“景渊这事办得漂亮。”

那容貌出众的公子正是韩景渊,而他对面坐着的则是顾玄茵和银霜主仆二人。

詹夙酒后伤人那件事后,顾玄茵便让韩景渊在百姓中散播一些言论,一方面是关于盐铁私营的弊端,以及造成的各种惨剧,另一方面便是京中各世家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

老百姓们一听这些,注意力立马就被转移了,再也没人揪着詹夙的事情不放,加之盐铁令的推行,百姓们更是纷纷念起了丞相的好,开始自动自觉地替他脱罪。

顾玄茵虽查不出之前散布谣言的人具体是谁,但她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无声无息便帮詹夙挽回了形象。

韩景渊一笑,“不过是让几个朋友说几句话罢了,不算什么。倒是您,为了丞相真是费心了。”韩景渊靠着一张脸,在长安城中朋友甚多,随便和他们聊几句天,任务便完成了,实在轻松。

倒是陛下,一直惦记着这事,非要专程出来看看才能放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