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 (第1/4页)

“哎!妙才,刘玄德兵马时刻紧逼。刚刚信报传来,他们的先头部队距离潼关不过三十余里!这几日的交战你也看到了,我们能有几分胜算?为兄不得不先将你们送到长安,还请贤弟见谅!”曹仁一副诚恳的样子说道。

望着曹仁,夏侯渊自己也清楚现在这个形势,本以为曹仁辩解几句,自己再和他争一争便会留下了。哪知道,曹仁和自己一样,对对方的了解颇深,直言因由,使得自己再难争辩。想罢,他说道:“想必兄台尚未到元让房中,便由我去和他讲吧!你安排十几名骑兵送我二人吧!这几个子侄便交给你了!”

闻听此言,曹仁脸色一变。

他本意想让夏侯渊的几个儿子随同夏侯渊一同返回长安。然而,夏侯渊见自己势必要退回长安,便先行答应下来,顺势留下几个儿子跟随曹仁镇守潼关。

如此一来,曹仁却又不好不答应。

曹操麾下的两员智勇之将各自胜了一局,相互一笑。

曹仁握住夏侯渊的手说道:“知我者,妙才也!”

“懂我者,子孝也!”两人双手紧握,真情流露。

在儿子们的服侍下,夏侯渊陪同曹仁一起去见夏侯惇。

夏侯惇伤势比夏侯渊要重一些,伤在了左肋,失血过多,还没有醒来!

上药的郎中还在一旁收拾家伙事,见曹仁和夏侯渊进来,赶忙上前见礼。

“元让伤势如何?”

“回禀都督,元让将军因失血过多,暂时昏迷!别无大碍!”

“可否经受颠簸之苦?”

“最好不要!至此战时,需多垫被褥,减轻颠簸!”

“如此甚好!”

让郎中离去,曹仁让夏侯惇的四个儿子迅速备好马车,护送着夏侯渊和夏侯惇两人返回长安。

毕竟夏侯惇在昏迷中,曹仁又是大都督,使得夏侯惇的四个儿子不得不听。

第328章 七子感伤守潼关,三小合力助张苞

第328章七子感伤守潼关,三小合力助张苞

上回书中我们讲到了曹仁退回潼关,便寻了夏侯渊,商议着将受伤的夏侯渊和夏侯惇二人送回长安。

夏侯渊深知曹仁的为人,先是答应了退到长安养伤,又让自己的几个儿子留在了曹仁身侧。

当日,夏侯惇的四个儿子夏侯充(夏侯子兰)、夏侯楙(夏侯子林)、夏侯羽(夏侯子臧)、夏侯清(夏侯子江)带着一百名士兵,护送着两辆马车,缓缓离开了潼关,朝着长安而去。

曹仁身边站着的是夏侯渊的几个儿子:长子夏侯衡(夏侯伯权)、三子夏侯称(夏侯叔权)、四子夏侯威(夏侯季权)、五子夏侯荣(夏侯幼权)。

其实,夏侯渊麾下有七子。前文书中讲过,次子夏侯霸如今落到了刘备的麾下,常年住在张飞的府中,守护着妹妹夏侯氏。

六子夏侯惠、七子夏侯和尚未成年,却少有才名,环宇远播!

便是跟在曹仁身后的这四个儿子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要不然,他们四人也不可能从黄忠的刀下救下夏侯渊!

只是作为长子的夏侯衡,相对三位弟弟的记载却有些差池。

三国通俗演义中有这样的记载:

魏名将夏侯渊长子。娶了曹操之弟海阳哀侯的女儿,特别受恩赏宠信。后继承父亲夏侯渊的爵位,之后又转封为安宁亭侯。他死后,儿子夏侯绩继承,为虎贲中郎将,孙子夏侯褒也依序继承。

而夏侯称,夏侯叔权呢?!

三国通俗演义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夏侯渊第三子。儿时便好纠集伙伴,自任统帅,常以军旅战阵之事做游戏,违者以鞭笞之,众童莫敢违抗。夏侯渊使读《项羽传》及兵书,称不肯,认为”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年十六在田中见虎,骑马追赶,一箭射杀一虎。曹操为之欣慰。称与曹丕私交甚好,每临筵会则语惊四座。

此子武艺非凡,常常与夏侯惇较武,凭一己之力可独战夏侯惇四子。

此番救下父亲夏侯渊,他独自抵挡黄忠十余合。其武勇之力可见一斑!

四子夏侯威,夏侯季权,武能提兵上马冲锋陷阵,文能撰笔安邦定国!

这是曹操给这个年轻人的评价。

三国通俗演义中的记载如下:

夏侯渊第四子。夏侯威性格任侠,历荆、兖二州刺史,并与曹丕、曹植等相友善。其时泰山人羊祜,博学能属文,善谈论;夏侯威深异其才,乃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