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 (第1/4页)

其余文官,诸如闻焕章、萧嘉穗、郑居忠、裴宣等人,武官关胜、栾廷玉、鲁智深、孙安等人,皆封官赐爵,众人齐谢天恩。

至此,登基大典圆满结束。(未完待续。。)

第224章 皇帝的披风

武松是大梁国第一位皇帝,被后世尊称为梁太祖。

早在梁山之时,武松虽是梁山之主,但那时他和属下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主仆关系淡些,兄弟之情更多些。

但他登上皇位之后,一切都变了,他成了高高在上的九鼎至尊,坐拥生杀大权,史进再也不敢叫他大哥了,武大郎再也不敢叫他兄弟了,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再也不敢称他为师弟了。这些和武松关系最近的人,无论是私底下还是在朝堂上,见了武松都毕恭毕敬的叫声“陛下”。

武松登基之后的第一个早朝,群臣上殿,静侯梁帝武松升座。武松从侧殿行至龙椅上,端正坐下,群臣山呼万岁。

礼毕,丞相朱武出班奏道:“自古臣子的名字,须避君上之讳,臣朱武欲避圣上之讳,求圣上赐名。”

朱武的意思是说,武松的名字中,和朱武的名字中,有相同字,所以为臣者要改名,把和君上名字中的相同字改掉,换用其它字。

这种事在古代多的是,比如为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很多姓庄的全部改姓严,为避李世民的祖先李虎的讳,从三国时期从被称为虎牢关的那道关口,被改为武牢关,又比如唐朝著名军事家李世勣。因避李世民的讳。改名为李勣。

其实为大家伙避讳这个事。说起来挺可笑的,有时讳是极难避的,唐朝的韩愈就曾就这事发表过文章,说万一有个皇帝的祖宗名字中带仁,那按照避讳原则,是不是所有百姓都不能做人了?

但事后发生的事,充分说明韩愈的文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避讳之风。越演越烈。

不过,武松到底是个拥有现代思维的人,他对这事是丝毫不看重的,他认真思考了一会,便对朱武道:“丞相的名字中,有和朕相同的字,这足以说明丞相和朕是有缘分的,此乃天意,何需改名?古人避讳之事,纯属无聊之事。有那功夫,不如多想想如何为百姓谋福。”

“吾皇圣明!”众大臣齐声赞道。

这日早朝。众人共提出七项有关国计民生的议案,武松一一批复,责令众臣马上实施。这些议案有说开基之初应节约民力,忆苦思甜的,有说应该开办学堂,为国家培养后续人才的,有说从民间乡野简拨人才为国效力的,有说加强军事训练,增加战士战斗力的……这些议案都提的特别好,对富国强兵极有帮助。武松这个现代人读过《国富论》等近现代人写的书,与手下大臣所提出的建议不谋而合,所以这些建议很快就被武松付诸实践。

退朝后,武松屏退所有人,只留下其兄长武大郎一人,赐他一桌御宴。

武大郎诚惶诚恐的跪在武松脚下,口称敬谢皇恩。

“皇兄,京兆尹这个差事,可是济州城的最高政务官,上任一天,感觉劳累吗?”武松问道。

“臣本无此才德,多亏陛下破格拨擢,臣方能忝居此位,陛下为臣选拨了许多精通文墨之人协助臣,臣并不觉得劳累。”武大郎恭敬道。

“朕听人说,皇兄恪尽职守,忙碌政事,连今天的午饭都没顾上吃,皇兄如此操劳国事,朕心下甚慰,然皇兄的身体要紧,不要太过劳累,须多注意休息啊!你可不能刚上任一个月,就给朕累倒了啊!虽说君臣有别,但皇兄到底是朕最亲密的人啊!”武松拉住武大郎手,激动道。

“陛下!”武大郎强忍着即将流出的泪水,道:“臣得陛下如此宠幸,若不能胜任京兆尹一职,岂不是丢尽了陛下的脸?臣生性愚钝,但臣并无奸恶之人,臣相信只要每天勤习政事,定会勤能补拙,为陛下效忠贞之职!”

“皇兄好志向!对了,皇兄今晚是回家安睡,还是在府衙里安歇?”武松道。

“臣准备在府衙里看各地呈文,臣每天比其它大人们多任职两个时辰,假以时日,臣为官的能力,必会有长进。”武大郎一脸忠贞。

“好,那朕就不和皇兄多饮了,请皇兄先回府吧。”

“微臣告退。”武大郎拜辞而去。

梁帝武松自己又喝了几杯,然后令玉女琼英和美人李师师侍寝,武松把这两位美人搞得筋疲力尽,自己却毫无睡意。

他想着晚上和武大郎喝酒时,武大郎那坚定的眼神,和那诚挚的语言,心下一阵莫名的感动。这是多好的哥哥呀,他从小就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