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徐文瀚当时便料定,太子见了供状必会如获至宝,以便将来与宁王发生正面冲突时,出其不意用作克敌王牌。此刻一见供状顿时大为失落:自己小心留存的宝贝竟然如同废纸,杨致那厮好生狡诈!

太子一时承认不是否认也不是,满脸尴尬不知说什么才好。皇帝则是一脸少见的诚挚与温和:“恒儿,要做个好皇帝其实是件苦到极致的差事,乱世强国之君尤其如此。朕今日先不说杨致,先说你。”

“你勤勉仁厚用心国事,朕都看在眼里。你心里想些什么、在担心什么朕也知道。朕不妨明白告诉你,朕并没有变心,可你自己却没有信心!”

皇帝一句话直接点到了太子心底的痛处,几乎委屈得流下泪来:“父皇,儿臣但求问心无愧,不敢多想其他。”

不敢多想其他?那你委屈个什么劲?皇帝不去理他。径自说道:“为求江山稳固。历朝历代都是明尊儒家为王道。治国实则行法家之事。你先前所云王土王臣之言。若放在清平盛世。说一说却也无妨。”

“但现在是弱肉强食地乱世!”皇帝话锋一转。眼神渐显阴冷:“岂不闻将相本无种。有能者当之?你若是对自己有信心。能以人主之眼光视事。又何须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唯恐被人取而代之?”

太子万万意想不到。皇帝竟会将绝不可为外人道地话题说得这样直白透彻。禁不住浑身冷汗直冒。诺诺而听不敢插言一字。皇帝面无表情地道:“现在朕再与你说说杨致。”

“当初杨致相助秦氏抗击劫杀。是因商队之中有他价值二万两地货物。不得已而为之。事后向秦氏讹诈六倍于原价地赔偿。并非贪图钱财。而是因为看出此事背景深沉不愿牵涉其中。有意借此与秦氏撇清关系。你二弟觉得此人可用。便急欲将其罗致麾下。但他大大低估了杨致地本事。弄得灰头土脸自讨没趣。此后恐朕追究。也不敢妄动。”

“其后杨致还是为了自保。决然托身秦氏举家迁至长安。他无意中与小五结交。却无半点谄媚之意。绝口不提朝局政事。朕以微服私访之名至秦府与其相见时。也是昂然不跪毫无怯意。他若在意功名仕途。又怎会如此惫懒?如果后来不是朕一再相逼。恐怕他就会这么一味厮混下去。”

赵恒渐渐听出了点门道:“照父皇这么说。那日在禁军大营校场比武之时。杨致也是故意败给耿超地?”

皇帝冷冷道:“耿超曾亲口向朕承认,杨致要取他性命不过是数十招之内的事。他不杀耿超是不想替自己惹麻烦,也是因与突厥大战在即,怕朕无将可用。朕观杨致貌似惫懒,骨子里却是至情至性之人。否则他大可不必在征战大漠时舍命搏杀,更不会只身远赴突厥王庭刺杀拖都可汗。”

赵恒骇然大惊道:“原来外间的传闻竟然是真的?!父皇,杨致此举导致突厥大乱,对我大夏乃是一桩天大的功劳!”

“那厮早已想到他在朝中形单影只,定会有人借口无从查证大肆纠缠。真要查究起来,也会让朕好生为难,所以干脆只是含糊带过。”

皇帝拿出杨致那份密奏扔在他面前:“但他于朕倒是毫无隐瞒。那厮看似狂妄嚣张,实则每一步都算计极为精准。大夏国势日益强盛,朕恨不得将天下英雄尽皆收入囊中。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朕怎能为了一个罪不可恕的纨绔子弟重处耿超等人?杨致算准了朕需要一个台阶下,他也不想无根无基就身居高位,将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

“那厮昨日在金殿上的一句话颇耐人寻味:些许微末之功,可赏可罚。既是有功,便是应赏,何来可罚之说?他诸多举动旨在一再向朕表明,他无心为官也没有丝毫异心。别的暂且不说,仅凭他昨日那首《精忠报国》,又岂是居心叵测的大奸大恶之人能作得出来的?”

皇帝喟然叹道:“朕扪心自问,其实是朕负他良多。除了两个空头封号,朕连一座像样的府邸也不曾赏赐。沈氏无端受辱对他也是一个刺激,若非他死而复生,日后将会如何谁又能预料?他昨日当着满朝文武索取百万巨银的赔偿,那是有意说给朕听的。他是在提醒朕:弄那些虚幻无用的噱头,远不如给点切实有用的东西来得实在。”

见太子两眼发直听得晕晕乎乎,不由眉头微皱。继续说道:“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杨致精明如斯,断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糊弄得了的。昨日他那般乖张,是不肯让朕白占他自请折罪这个便宜,是逼朕先开口将他削职夺爵抵耿超等人之罪,让朕欠他一个天大的人情!”

皇帝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赵恒才恍然大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