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 (第1/4页)

“我们要的不是齐国土地与百姓,而是齐国的名号。”

“我不明白……”

“大楚周边还有许多国家,地方由我们选,只需精兵两三万,就能恢复齐国,不分大楚的一寸土地。”

“只是借兵而已。”韩孺子觉得这倒可以考虑一下。

“还有事后的承认,齐国愿意向大楚称臣。”

这回听上去不是那么离谱了,韩孺子想了一会,“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个普通要求,大楚皇帝不会随便派兵攻打周边小国。”

“肯定会让大楚师出有名。”

“好吧,假设我能帮你,你拿什么交换呢?内功……我只能感谢你,不会用几万精兵和一个国号来交换。”

“我给你的条件和给太后的条件是一样的:有朝一日,当你认为值得的时候,你会有求于我,只要你开口,我会同意,那就算交易了。”

“你曾经救过我两次,我还没有报答过你。”韩孺子希望能减少“交易”中的生硬。

“那是我主动做的,内功也是赠送的,让你知道我有多大本事,仅此而已,你不用报答,我也不需要。”

韩孺子真想告诉孟娥——其实是陈娥——无论多强的武功,都不可能用来换取建国,以孟氏兄妹的性格,也没法统治一个国家,哪怕是个蕞尔小邦。

可他说的是:“好吧,你会留下来吗?”

“我会去碎铁城,但你不用管我在哪,想找我的时候,在将军府外墙上写几个‘陈’字,当晚我会来见你——字写大一点。”

“记住了。”

“别为小事找我,当你在墙上留记号,就意味着你会同意我的条件。”

韩孺子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留记号,“内功呢?你还会继续教我吗?”

“你还要再练几个月。”

“然后呢?”

孟娥的声音消失了,跟从前一样,来去无声,从不打招呼。

太后历经这么多波折,也没有过“必须”用到孟氏兄妹的时候,韩孺子觉得自己更不会,他需要的是军队、是名声,不是一两位江湖高手。

他默默地练了一会内功,躺下休息,终于在十步之内感受到一点安全。

次日凌晨,韩孺子被张有才叫醒,匆匆吃了一点早饭,穿上盔甲,准备出发。

杨奉与北军众人已经提前一步离去。

东海王也醒了,睡眼惺忪,与韩孺子在帐外相见,问道:“你还真是不怕累,我都开始希望快点到碎铁城了,只要能连睡三天,付出多大代价都行。”

行军很辛苦,即使不用担心敌人的偷袭,也要早起晚睡,一切都是为了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勋贵子弟们大都疲倦不堪,许多人连盔甲都没穿,坐在马背上晃晃悠悠,可怜那些随从,自己也是又累又困,却要看护主人的安全,不敢稍有松懈。

崔腾又耍赖了,被两名随从合力抱上马匹,他还不高兴,命令他们滚蛋,抬起头,恶狠狠地看了韩孺子一眼,他每天早晨都这样,随着太阳升起,神情才会逐渐缓和。

韩孺子骑马守在大门口,看着队伍出营,数名军吏站在镇北将军身边,一丝不苟地查点人数、马匹与车辆,记录在册。

东海王陪在韩孺子身边,突然说:“对了,我打听到一件事,不知你听说过没有?神雄关的将军姓吴。”

韩孺子了解的小道消息一多半是从东海王这里听来的,“姓吴?难道是……”

“正是。”

姓吴,并能受到东海王重视的人只有一个可能,此人乃是当今皇帝的亲舅舅。

皇帝有三个舅舅,早年间因太子之祸被发配南疆,半年前才蒙赦回京,匈奴大举入侵的时候,他们是第一批主动上书请战的外戚。

“哪一位?”韩孺子问。

“吴修。”

吴修是皇帝二舅,韩孺子想了想,“跟咱们无关,北军兵马埋伏在关外的山谷中,不受神雄关节制。”

“那倒是,不过今日过关之后,再想回京可就难喽。”

韩孺子看了东海王一眼,“回京要有朝廷旨意,谁守关也得放行。”

“呵呵,你说得对。”东海王微笑道。

军吏已经提前完成了过关的一切文书往来,城门大开,其他人不准通行,四千人马与车辆迅速过关,在城中不做片刻停留。

在城门里,韩孺子和东海王见到了守关的武威将军吴修,那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