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1/4页)

张柬之洋洋洒洒的说了一大堆。说到最后,已然忘记了自己如今是在太子殿下的面前,在大殿内来回踱步,脸上的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满面愁容。

不过李弘倒是仍旧一副平静的样子,淡淡的问道。

“那柬之以为此事应当如何解决?”

其实此刻李弘的心中却是对张柬之多了几分敬佩,虽然他只是一个区区县丞,但是却对现在整体的赈灾政策有所看法,不得不让李弘刮目相看。

怪不得在原本的历史轨迹里,张柬之以七旬高龄尚且被武后委以宰相重任。果真的心怀天下之辈!

“难!”

张柬之口中吐出一个字,眉头依然紧皱。

“灾民非长安之人,则本县难以管辖,何况以各县之力,确实难以安置的下如此大批的灾民,加之这些灾民大多为庄稼人,对于田地极为熟捻,但我朝田地各有其主,又去何处寻田地给他们耕种,若是不事生产。则必会出现其他的事端!”

李弘脸上浮起一丝笑意,心中对张柬之的表现越发满意。

其实他说的这些,政事堂的诸位宰相都心中有数。

但是解决起来却是棘手的很,最大的难处就是如何安置这些灾民。如同张柬之所说,他们不过是暂留于此地,开春之后必须全部遣返,否则那里的田地无人耕种,大批灾民滞留长安,岂不是全乱了套!

“柬之可知道。如今的大明宫正在修整之中?而工部的高尚书已经为此头疼了很久了……”

李弘淡淡的说道。

如今大唐的国库充裕,他这位老爹自然也不会吝啬,当初太宗时居于太极殿,而李治却是习惯在大明宫,而大明宫毕竟并非原本的皇城,是在太极宫的基础上扩建的,自然也就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

这些年以来,李治一直在整修扩建大明宫,最近这段日子,大明宫又要兴建七座殿宇,可算是把工部尚书高智周给难坏了!

倒不是因为没钱,营造殿宇的钱户部早已批给了工部,而高智周愁的是人!

皇帝营造大殿,一般来说都是从百姓中抽发劳役,这是唐律规定的,每户需出一名成年壮丁需要服役一年,但是长安周边的人皆非贫穷之辈,有谁会愿意来干这种事情!

是以高智周想尽了各种办法,都凑不齐营造殿宇的民夫,皇帝的大殿也是一拖再拖……

“殿下的意思是让这些灾民去修整大明宫?”

张柬之皱着眉头问道,不过片刻之后,便又摇了摇头。

“不妥,不妥,我大唐抽发劳役自有律例规定,虽然如今灾民确实在闲置当中,但是此例不可轻开!”

为何不可轻开?

张柬之没有细说,但是他相信以面前这位的聪慧自然能够明白!

大唐的劳役有其定制,不可轻易改动。

二来则是因为如今的这位皇帝,李治自从登基以来,就没少折腾过,先是从太宗皇帝的太极宫中搬了出来,修葺了大明宫。

如今骊山的温泉宫也在整修,加上东都的洛阳宫,李治算得上是大修宫室的主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李治有钱,户部尚书唐临在财政上算是一把好手,也得托李治这些年励精图治,虽然花钱的地方不少,但是国库始终充裕。

否则那些御史们早就忍不了了!

无独有偶,不仅仅是大明宫,骊山的温泉宫,还有正在扩建的洛阳宫,都是难在民夫的征集上,虽然李治急着要把他们修起来,但是从来没有违规征召民夫,这一点,和当年的炀帝大有不同。

而张柬之的担心也就在这里,他只怕现在若是让这些灾民去修葺大明宫的话,此例一开,以后皇帝真的会继续打这个主意。

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呵呵,柬之多心了!”

李弘微微一笑,淡淡的说道。

“父皇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又岂会干出这等事情!何况孤也并没有打算将这些灾民充作民夫!”

这张柬之的确是一个胸有天下的人物,但是毕竟不在中枢,所以才会有此顾虑。

若论起对李治的了解,恐怕世上没几个人能比李弘更深。

他这个父皇,骨子里其实是一个仁慈爱民的君主,虽然有些时候有些好面子,遇事也大多信重武后,但是在大事上一向拎的相当清楚。

张柬之不知道,但是其实李弘清楚得很,这两年以来,洛阳宫的修葺都几乎止步不前,原因就是李治怜惜洛阳百姓生活不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