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觉得一阵心寒。

他现在才体会到,当初父皇是多么的无奈,纵然父皇是一代英杰,在这件事情上也难以决断啊……

“陛下放心,弘儿的性子你还不了解吗?他和陛下一样,都是心怀仁慈之人,心中是有分寸的,何况若是弘儿真的不打算留手,恐怕就不只是一道奏折这么简单了!”

眼见李治又开始出神,武后叹了口气,幽幽的开口道。

虽然论起感情来,李弘和李治更为亲近,但是若是论起了解的程度,恐怕李治却是不如武后看的清楚。

自己的这个儿子,手段心性皆是上上之选,如果要是真的下了狠心要对付谁,李义府和贺兰敏之,就是前车之鉴!

不过所幸李弘心地仁善,向来不下狠手,这也是武后放心的原因。

何况就如同她刚刚所说,如今她和李治尚在,有什么局面会控制不住?

若是真的等到他们两个都不在了,那他们斗起来才真是会天翻地覆!

“嗯,但愿如此吧!”

李治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顿了顿,却好似又想起来什么,开口问道。

“媚娘,东征一事你可有何看法?”

要知道,虽然军事上面李治很警惕,但是那是针对于军队调动和内部人员升迁的问题上,类似这种开战的大事,其实是被归在政务当中的。

所以一般这种事情,都是李治和武后共同商议决定的,虽然这一次事出突然,没有来得及事前通气,但是武后也不应该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着实是有些奇怪!

“如今既然已经定了要东征,陛下怎的又想起问臣妾的意思?”

武后的脸上露出一丝戏谑,轻声开口道。

顿了顿,叹了口气。

“今天的事情,的确是有些突然,何况陛下也知道,臣妾一介女子,处理朝政还算应付的来,若是这种军阵之事却是不甚擅长,以往也不过是替陛下收纳群臣谏言罢了!”

李治的脸色有些尴尬。

他倒是把这一点给忘了,以往的时候,虽然武后在这一道上没什么研究,但是她的身边有两大臂助,李义府和许敬宗。

这两个人虽然都有缺点,但是既然身居宰相之位,能力必然是有的,况且武后虽然不懂军事,但是懂得识人,能够分辨的出何人上书乃是出于公心,如此听取群臣的谏言,最后才会做出决断。

但是这次的情况确实特殊的很,一来武后没有和群臣沟通的时间,二来政事堂的一干大臣,态度都十分清晰,就连许敬宗也不例外,偏偏李治的态度又相当坚决,所以武后两难之下,只好沉默不语。

“不过陛下不必担心,虽然政事堂的几位宰相都十分反对,但是臣妾却不认为他们这次的意见是正确的……”

眼见李治尴尬的神色,武后轻轻一笑,开口说道。

“因为弘儿?”

李治的眼中闪过一丝异彩,轻声问道。

“没错!”

武后点了点头,脸色也微微严肃起来。

“弘儿对于这种事情,素来是十分谨慎的,这一点臣妾清楚的很,他并非冲动之人,而今天弘儿如此大力的支持东征一事,也是臣妾未曾开口的原因,既然陛下和弘儿都坚持东征,想必其中有什么臣妾不知晓的因果……”

“呵呵……”

闻听此言,李治笑了笑,开口道。

“政事堂的那些家伙都是太过谨慎了,朕的大唐朕自己又怎会不清楚,虽然西征已经耗费了不少钱粮,但是今岁的税收已经快要押解进京,加上突厥的岁币,大唐的国库绝对充裕的很,支持东征不成问题!”

李治的脸上浮起一丝自信的神色,口气也变得有些得意,因着是在后殿,说话间也随意了几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次高句丽国内的情况实在是我大唐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政事堂的那帮人虽然政事精通,但是终究是眼光太过狭隘,只计较一时的得失,却看不到此次东征若是成功,则能够保我大唐百年无忧!

倒是弘儿能够有此魄力,让朕有些意外,不过如此才不愧为朕和皇后的太子!”

这一次李治的脸上带着一丝赞许,同时也带着一丝得意。

李弘如此果断,的确是他没有想到的,看来这个儿子,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出色的多……

“可是若是真的如各位宰相预料的,又遇到天寒风雪怎么办?岂不是劳民伤财?”

武后眉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