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 (第1/4页)

不过刘备这个皇帝对于大恩人东吴并不十分真心,而是私底下克扣东吴送来的粮食,并且厉兵秣马、养精蓄锐,正是因为蜀汉的军力得以复苏,再加上刘备手下猛将如云,因此才能够抵御住了曹魏的大军。

在曹魏撤军之后,蜀汉也得到了短时间的喘息,蝗灾过去了这么多年,蜀汉的田地。也开始在出产粮食了,不过对于蜀中农业的恢复,刘备对东吴方面依旧守口如瓶,一方面吃着东吴的救助。一方面在积极的让蜀中的农业能够恢复如初。

诸葛亮是一位贤臣,他尽心帮助刘备处理内政,蜀汉的国力,也日益强劲。

最后便是东吴。从三月以来,东吴的朝臣们就心思浮动,因为近日里。在东吴的街头巷尾,民众们就在传一些奇怪的传闻,而这些传闻,并非是对东吴不利的,但是,对于这些传闻,东吴的官方却要小心处置。

因为传言早已经纸包不住火,因此在朝堂上,孙仁便当众提出了这个问题。

孙仁问道:“列位臣工,近日在柴桑街头,民众在传什么‘仁主兴,天下旺’是何意?”

诸葛瑾进言道:“吴王,此两句话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是一位仁慈的君主诞生,如此天下便能兴旺,民众们才能够安居乐业,如此才能天下太平。”

孙仁莞尔一笑,诸葛瑾也有装傻充愣的时候,既然他装傻了,那么自己索性也装傻一把。

于是孙仁又问:“子布,你见多识广,你以为,普天之下,能以仁主来称呼的,究竟是何人?究竟是魏国的皇帝,还是蜀汉的皇帝?”

孙仁将两位称帝的人提了出来,让群臣们斟酌,却唯独不提自己,在群臣们看来,这倒是非常的谦虚。

张昭虽是老臣,但在朝堂之上,他却不会倚老卖老,径直说道:“吴王,百姓们口中所传的‘仁主’,并非仁慈的君主之意,而是因为吴王的名讳为‘仁’,因此百姓们口中传颂‘仁主兴’之意,是希望吴王以天下百姓为重,早登大宝,恩泽万民!”

听到张昭的话,孙仁假意吃惊,道:“子布切勿牵强附会,孤身为吴王,受九锡,怎可自立为帝?”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孙仁的心中却暗自觉得好笑,她不由得瞧了杨林一眼,什么“仁主兴,天下旺”的口号,全是东吴舆论会一手操控的!

因为杨林的计策,使得曹魏虽然国力表面增强了,但是其国民的整体素质,却是大幅度的下降了,因此,杨林口中所说的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孙仁便可以更进一步,当皇帝了。

现如今,秣陵的城郭建设已经差不多了,就只差迁都和改名了,而东吴国内,民众们的激情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就只差最后一步了。

而东吴的朝臣们,早已经察觉到了这一点。

如今东吴兵强马壮,经济繁荣,犯不着看曹丕的脸色行事,而且在孙仁称帝之后,朝中诸臣的待遇和级别,也能够相应的提升,所以,群臣们对于孙仁称帝之事,已经是一边倒的倾向。

鲁肃道:“吴王,昔日曹操也受了汉帝的九锡,并封为魏王,但是曹操的后代却依然罢黜了汉天子,现曹丕当了皇帝,企图以九锡来诱惑吴王,使吴王安心听命于他,可是曹丕却从未想过,自己原本就是背信弃义之人,怎可成为表率?”

张昭也道:“吴王,今时不同往日,我东吴现已强盛,其国力远超曹魏和蜀汉,若我东吴不挺身而出,造福万民,又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孙仲谋?依老臣之见,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吴王应摒弃成见,高升一步!”

群臣们纷纷表态,而孙仁却沉默不语,她只是在心中默默的笑着,多亏了杨林,现在时机已经成熟,自己称帝之事,早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章愤怒

曹魏黄初六年,蜀汉章武五年。

五月,东吴有大事发生!

吴王孙仁昭告天下,为了顺应民心,自己登基为帝,改元黄武,并定都建业,而建业,就是以前的秣陵。

东吴诸臣,皆有封赏,而丞相的人选,则是张昭。

虽然在东吴内部,普遍认为丞相应该由另一人担任,但是这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孙仁称帝之后,地处西蜀的刘备,立即送来了恭贺的信函,言下之意,自然是认同东吴这个政权的合法性,当然,刘备在信函中,也特别提出了吴蜀联盟,共抗曹魏的方略。

对于刘备的建议,孙仁不置可否。

而曹魏方面,曹丕却对于孙仁的称帝怒不可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