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此时听得曹植之言,却是为二人敲响了警钟。

曹操急叫住毛?道:“植儿所言有理,孝先将此事亦告诉文若,让他多加注意。今年大旱农田已经失收,如若蝗灾再起,只怕余粮所剩无几,切不可怠慢!”

毛?也深知蝗灾的严重性,拱手掷地有声道:“?明白!”说完就急急转身而去。

看着帐中的曹植,曹操心中颇为欣慰,向他招了招手道:“植儿且过来为父这里。”曹植闻得,当即几步上前,钻到曹操怀里。

看着怀中自己最喜欢的四子,曹操呵呵笑道:“植儿这次又立下大功了,想为父给你什么奖励。”

曹植抬起头望着露出慈父神情的曹操,脆声道:“父亲,植儿想要一块皮革。”

“皮革?”听到曹植竟然提出这么奇怪的条件,曹操不解地问道:“植儿要皮革来作甚?”

曹植认真地说道:“植儿想要皮革来造一个箭囊。”

听到曹植要造箭囊,曹操脸色当即一沉,摇头道:“不可以,你年纪尚小,还未到习武的年纪,这个奖励为父过几年再给你,这次先换一个。”

听到曹操以为自己要学箭,曹植无奈地摸了摸鼻子道:“父亲,孩儿造箭囊不是为了学箭。”

“嗯?”曹操虽然乃是当世智谋之士,但很少能猜到这个四子想的是什么,心下好奇便笑问道:“植儿不是为了学箭,那要箭囊来作甚?”

曹植小脸露出认真的神情,说道:“父亲,方才孩儿来见父亲的时候见到士卒练箭。但他们的箭囊只能装二十支箭,而且箭还经常掉出箭囊。孩儿计算过,仅行军和战前掉落的箭支,就有箭支总损耗的三分。所以孩儿想造一个新的箭囊,既可以装更多的箭,让士卒上阵之后有更多的箭支使用,又可以不让箭从箭囊内掉出来造成损耗。”

箭囊的问题身为主帅的曹操自然知道,但都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而且这箭囊是大汉军队沿用数百年来的制式箭囊,这问题一直没有人能解决。曹操知道曹植绝对不会无矢放的之人,如今听到他之言,惊喜地问道:“植儿可是想到解决之法?”

曹植没有想到曹操反应如此大,挠了挠头道:“这个孩儿只是有些想法,并未试过是否可行,故此才想向父亲讨要皮革回去试验。”

曹操哈哈一笑道:“既然有想法,就在为父帐中做即可。做得好,为父重重有赏,就算做不好为父亦不怪你。”

曹植听得,跳出曹操怀抱,向着他拱手道:“孩儿遵命。”

' '

第十二章 折叠式箭囊

得了曹操军令,立即有士卒将一段皮革拿了进来。曹植虽然说是自己造,但动手的自然不会是他,随便找了两个懂得缝制的士卒,曹植便当场指点起他们来。

只见曹植和两名士卒凑在一起,拿着皮革一摺,而后说道:“就这样,先缝起来。然后反过来再一摺,如此成叠式缝制起来即可。”曹植边说,还边指点比划。

曹植说得清晰,那两名士卒也非太笨,讲了半个时辰左右,两名士卒已经完全明白过来,而后一同在原地缝制起来。

曹植的指点曹操一直在旁边看着,见到曹植让士卒将皮革摺叠缝制,曹操的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原来曹植所指点缝制的,乃是挤压式箭囊。这种箭囊有别于普通的箭囊,是明代根据蒙古人的箭囊的样式加以改变而成。这种挤压式箭囊,大约只有现在汉军所使用的制式箭囊的一半大小不到,但里面皮革却是层层叠叠,每一层皮革相距大约一拇宽,整体呈扇形。

如此一来,整个箭囊上宽下窄,弓箭放进箭囊内之后,箭头所在处就全部聚拢在扇形结构狭窄的一端,再通过挤压就可以让箭支固定而不掉出来。而箭囊由于是交叠式的,一层就可以放两至四支利箭,就算交叠到五层,胀起来体积所占空间,也就跟原来大汉制式箭囊相差无几。这里面,还可以在旁多开一边,宽度才与原本的制式箭囊相当。也就是说,仅仅一层的挤压式箭囊,就可以装上十根左右的利箭。

现在曹植也没有让士卒缝制到五层,仅仅三层,挤压式箭囊就可以装上三十支利箭而不掉出来。

当士卒缝制好之后,曹植兴奋地拿起旁边的利箭,一支接一支地放进挤压式箭囊里面,而后直接将整个箭囊在曹操面前倒转过来。

让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插在箭囊内的三十支利箭,倒转过来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支箭因此而掉出来。还是好好地插在箭囊内部,任凭曹植如何把玩翻转,都不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