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部分 (第1/4页)

能想象那种情况吗?我以为你是我的同胞,结果你一脸怀疑人生的表情,反而是旁边白人小哥怪腔怪调的说着中文,还兼任翻译功能。

太尬了……

正式开拍在年后,毛头进组还要再晚一个月,之所以立马给台词本,除了不担心剧透外,最重要的还是给他时间去背诵。毛头深以为然,于是他就带着台词本跑了,毫无愧疚感的丢下了两个苦等角色分配的好基友。

……

临近年关,又因为最近几年以来,经济发展很快,哪怕以前穷得一年到头有半年需要饿肚子的,这两年也能敞开肚皮吃个痛快了。

老百姓都崇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以往是没钱,就是心里想得慌,也没法好好的过一个年。现在就不同了,兜里有了几个钱,买肉买糖等其他吃食、副食品都已经不再需要票证了,哪里还忍得住不买?别说吃的了,稍微宽裕的人家都给家里添置了新衣裳,毕竟前头那些年物资奇怪,就连城里人家,每年那点供应布,得攒好几年才能凑出一身衣裳来,谁家都是缝缝补补凑合着穿的,现在有条件了,当然得买,不单要买还得大买特卖。

京市就不用提了,乡下老家那头更明显一些。

宋菊花也没有想到,早先只是觉得百货大楼的工作不大稳定,而且眼瞅着其他人摆个早饭摊子都比自个儿能挣钱,她这心里就痒得慌。正好,她男人有工作,前途还不错,就算没了她那点儿工资,家里的开销也是不成问题了。再三犹豫之后,又得了亲妈的一席话,她一咬牙,就辞了工出来单干。

虽说羡慕人家早饭摊子能赚钱成本又小,可宋菊花却完全没想过要做这一行。一来,她做饭的手艺一般般,家里人肯定是不嫌弃的,谁家都这么过来的,可拿出去卖钱就不成了。二来,做吃食买卖太苦了,支个摊就得风吹雨打,租个铺面又担心亏了本钱。

幸好,她还有一手裁缝手艺。以前家里又穷又苦,爹妈哥哥们都下地去了,她就算是家里最小的那个,也不可能闲着,除了跟最小的四哥一起做功课外,家里零碎的像喂鸡、洗衣这种事儿,都是他俩做的,四哥心疼她,能干的都帮她干了,她就学了手缝补活儿,多少也能帮着分担一些。

后来嫁了人,生活条件好多了,可也没到可以随便买成衣的份上,加上她本人就是卖布的,自然是扯布回家做。谈不上做得有多好,毕竟她啥款式都不懂,只能仿着大众货来做,可总算针脚不错。

及至下决心开店后,她就通过关系弄些了料子,不要票,只要钱就能买了,又把家里的缝纫机搬到了店里,平时除了卖布,还兼卖一些自个儿做的衣裳,当然也接受订做、缝补之类的活儿。

还真别说,生意挺不错的,除了第一月没赚到啥钱外,之后倒是逐渐稳定了下来,基本上每个月扣除房租电费,能结余个五六十块。

再后来,她那俩大侄子衣锦还乡了……

又到年关时,宋菊花热情的招呼着客人们,介绍了店里的新货。她这铺子已经不算是裁缝店,而且早已不再卖布了,早在几年前,强子和大伟回来后,没过多久就给她弄来了一批南方的时兴服装,一件两件的,款式新颖不说,料子还挺好,关键是价格便宜到叫人咂舌,她靠着那几批衣服,迅速占领了县城的服装行业,而且专卖女青年的衣服。

这是当然的,二十岁左右的女青年,很多都还没结婚,可她们已经从学校毕业了,有工作赚工资,正是手头最宽松的时候。偏偏,这个年龄段的姑娘都爱美,有些是天性使然,有些则是想打扮好了能找个好对象。甭管理由是啥,反正买起衣裳来,半点儿都不心疼钱。

凭着优质的货源,以及抢先夺下的市场份额,宋菊花很快就租下了隔壁两间铺子,更在今年年初,趁着县城里大规模的房改政策,一举买下了自家三连铺面,以及对面的零散几个铺子。

现在,她已经不靠强子和大伟给她从南方送货了,而且在那俩的牵线搭桥下,认识了好几个南方服装厂的老板,直接从老板手头上进货,方便省事不说,也更加及时,毕竟强子和大伟还有自己的事情在忙,又不是一直待在南方的。

唯一叫她觉得遗憾的是,她已经好久没瞧见她妈了。

成熟长大这种事儿,真的跟年纪没有太大关系,宋菊花自认为挺独立的,打小就去县城上学,长大后又嫁人生子,还在那个女性普遍当家庭妇女的年代里,就有自个儿的工作,后来更是自主创业,确实很是独立。

可她还是想她妈了。

小时候进县里上学,她身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