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4页)

最后一步是钻火门,按照内膛的比例在炮尾合适的部位钻好火门,然后将火炮安装在炮车上面就可以参加战斗了。

日军的工人采用的办法和中国古代的技术大体差不多,所以这种制作技术并不复杂,徐则清他们之前就知道原理,跟着日本人做了一遍之后便熟悉了其流程,再请日本人加以指导很快就能够自己制造了。

但是即使是这样,明军的火炮制造速度依旧很慢,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第一是铸炮本身就耗时颇久,加上材料消耗也大,铸成一门重达三千斤的青铜火炮,往往要消耗掉上万斤的铜和几千斤的铁,这还是经过初步提炼之后的铁和铜。所以短时间之内火炮的产量很难快速提上去。

不过项玉这边并不着急,一来炮台只是用来防御的,但是明军眼下并没有很大的危机,唯一能够从海上威胁到明军的只有大清和日本能够做到,但是眼下大清朝已经将施琅的水军都督给撤了,而且已经开始了严厉的禁海令,所以不太可能会对项玉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弱小势力动手,而日本禁海的时间更早,至今已经四十年之久了,所以更加不可能派兵前来台湾的,除非是松下美惠子的消息泄露了出去,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的。

基隆城目前已经有了一点南宋时候的商业气息了,城内城外各种作坊工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加上新发行的货币的流通,使得城中的街道上的商家骤然变得多了起来,项玉对这一切自然是十分欣慰的,商业的发达会极大的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由于富人将闲散的钱投入到了商业开发上去,农民的土地流失会变得缓慢,这有利于一个国家的长久稳定。

但是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列的问题也会显现出来,比如说市场趋于饱和,产品出现竞争对手,价格战也会随之而来,项玉自然是反对垄断的,但是过剩的产能如果不解决的话势必会极大的影响到商业的发展,毕竟基隆城里面只有三万人口,市场比较小,眼下市场需求还算不错,但是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饱和。

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办法当然是有的,君不见西方殖民者之所以那么热衷于到世界各地去冒险探险,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新的殖民地,寻找黄金白银等到矿产,另一方面也是寻找海外的市场,将本国生产过剩的产品向海外倾销,两次**战争的爆发莫过于此。

因此项玉在西方殖民者已经证明过的真理面前选择了学习,明军也要进行海外贸易,虽说短时间内没有那个实力对外寻找和开拓殖民地,但是至少要找到一个商品的倾销市场啊。

想想看,距离台湾北部最近,市场也有一定规模的,是哪里?你真聪明,就是日本和琉球!

日本此时虽然进行了海禁,但是还允许中国和荷兰人跟他进行贸易,虽然只有一个长崎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是他本国的市场毕竟不小,而且很多东西也比依赖进口,看准了日本的市场,所以项玉鼓励一些商人开办生丝场,搞蚕业养殖,生丝的加工,做成丝绸制品然后卖给日本,由于清朝实施了海禁,所以日本此时的丝绸市场几乎是完全被断绝了,这倒是基隆的一个好机会。

另一个产业就是茶叶行业,日本人从唐朝时期就养成了跟中国人一样额喝茶习惯,后来也曾与南宋时期从浙江一带引进过一些茶的品种,但是这个时候毕竟还没有发张壮大,不想后世那么有名,所以仍是一种重要的进口商品。

基隆附近的山地比较多,日光又好,这些低都不太适合种庄稼,倒是十分适合种植茶叶,项玉便鼓励商人们种植茶叶对外出口,这个市场非常广阔,不仅有近处的日本这个比较大的市场,而且还有欧洲这个庞大的市场,要知道每年西班牙贵族都要用从南美洲新开采的黄金白银到中国换取大量的茶叶和丝绸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贵族人士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丝绸业和种植茶叶都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这又为基隆城里面的百姓提供了工作岗位,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其实这中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就业,就业的提供带来了消费,消费的增加又进一步刺激了商业的发展,这跟后世中国的经济模式很像:投资拉动经济,经济的繁荣进一步刺激了投资。

为了能够和日本以及琉球群岛上面的三国国家开展贸易,明军当前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海军上面,必须要尽快打造数量足够吨位够大,性能良好的船只,这些船一部分可以作为海军的战船,以维护基隆城附近海域的安全,另外一部分可以提供给商行,好使得商品能够跨海交易,向北卖到日本和琉球群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