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 (第1/4页)

海上,对清廷沿海海上的船只和渔民们的威胁比较大,但是清廷施行禁海令之后沿海一带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供中华军劫掠了,因此这样的威胁还算是可以接受。

就算是在这之后中华军开始上岸进行小规模的袭扰,但是总的来说对沿岸各州县的威胁几乎没有,这种小规模的骚扰只能起到疲兵的作用,还远不足以让清廷感到担心和恐慌。

但是这个时候中华军竟然开始深入内地,甚至抢占了州府县城,并且还进行了人口和物资的抢夺,这一点让清廷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想想不就是自己当年用于对付明朝的策略吗?

宁波府被中华军攻占的事件引起了清廷的高度警惕,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感觉到了中华军这边的态度转变,他们不再是局限于打一枪捞一把就跑的目的,开始逐渐变得更加贪婪,而其目的显然不只是人口和财产这么简单。

为此清廷决定调遣四川、云贵、两江的军队向东部署,并且加大水军的建设力度,在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等靠近长江的水泊里面编练水军,各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大修炮台,这种单纯的防御设施虽然对于清军的反攻没有丝毫的帮助,但是在这个时候能够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

除此之外,五万清军再一次进入了广东,部署在潮州、惠州、肇庆一带,这里地势靠海,是中华军的袭击目标,尽管尚可喜这个时候拥有十二万之多的军队,但是主要都集中在广州一带,在各地的驻军并不是很多,如果是平时作为安全防卫任务来说,这样的兵力自然是足够了,但是如果要面对像这一次中华军的这种规模的进攻的话,那自然是难以抵挡。

除了尚可喜的广东,耿继茂的福建也没能幸免,因为福建面临的局势比广东还要险恶,而且耿继茂的军队实力相比于尚可喜来说要远远的不如,因此清军派遣了八万军队进入福建,分别部署在漳州、泉州、兴化、福宁、永春这五个地方,和广东的情况一样,为了避免过度的刺激到耿家父子,所以清军并没有进入福州府。

耿继茂的军队原本就只有十万人左右,这个时候随着与中华军的冲突的加剧,他的这些兵力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欢迎清军直接将军队派到自己的辖区,尽管他这个时候也是大清国的一员,但是毕竟是已经开府自治了,而且福建水师还一直赖在泉州府内不肯撤离,这已经让他很没面子了,东南三番之中,唯独就他一人辖区内还有不属于自己调度的清军,自然心里十分恼火,这个时候清军打着加强防御的幌子继续增兵,耿继茂的心中自然是大大的不满了。

其实这个时候除了云南的吴三桂之外,广东和福建的两人都被清廷派驻了军队,但是这两地的安全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因此两人的不满和反对这个时候也是没有丝毫的作用的,清廷为了遏制中华军的发展空间,在这两地布军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

第三百零三章大问题

其实在镇海这一战之后,中华军这边已经消耗掉了前期准备的大多数资源了,士兵们这个时候也比较疲惫,加上夏天即将到来,在南方的这种炎热的天气之下作战是非常消耗体力的,所以中华军这边至少还要休整半年,这个时候他们的主要精力还在怎么样安置这抢来的几十万的百姓身上。

虽然具体的规划已经做好了,但是因为中华军这边的运力还是相当的有限,就是先将这群人转移到台湾来也要花上很长的一段时间,然后才能够逐渐的向南转移,组织人手护送这些人分批到达台南,然后乘船跨过巴士海峡抵达安北城,这还只是安排到吕宋的十五万人,最难处理也是路途最远的是安置到印尼群岛的这四十万人,他们要先乘船从台南出发抵达马尼拉,然后在这里稍作休整之后再次,分别驶向各自的目的地,这一趟下来至少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因此这项安置工作可谓是耗时耗力,直到这个时候中华军之前还引以为傲的强大运输能力才显现出来了短板,那就是舰船的数量虽多,但是性能参差不齐,而且舰船的大小转载力,适航性方面也各有偏差,导致很多人都在路途之中病倒了,最后因此而丧生的人数也不少。

为此项玉可谓是十分的发愁,按照中华军的这种运载力,至少需要到十月底才能完全的将这些人安置下去,这个时候制约海上的运输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舰船的吨位比较小。制约了装载量。再者就是这些舰船都是普通的帆船。在海上的航速大多时候只有三到五节,这个速度也就比人的步行速度稍稍的快上那么一点了,可谓是龟速移动啊,中华军这边要大幅度的提高运输能力,要么就是加快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