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部分 (第1/4页)

彩歉裢馔诳嗔恕�

也有酒馆、酒店,挂着大大的‘酒’字旗。如果是一座大酒楼,就更加气派。里头有百十座阁儿,周围都是绿栏杆。祯娘倒是听说本司三院四处窠子里头的粉头□□都会到酒楼赶趁,怀抱琵琶,弹唱曲儿,或者吹笙品笛,替公子王孙或食客侑酒。只是她每回都没见过,毕竟都是是在雅间里的。

还有各种食店、面店,买卖各种吃食。如羊肉面店,日宰羊数只,面如银丝,有蒜面、肉内寻面,兼卖扁食、夺魁。此外,还有杂货铺、绸缎铺、当铺,如此等等。

祯娘是准备逛一逛古董店的,因此这边都先不停留,到了三山街到太学前一段这才下了马车,自己行走逛街。

这一段街道可是有来头,原来天底下有四大书市,分别在京城、南京、苏州、杭州,这南京的书市就正在三山街到太学前一段。原来全是卖书的,后来街道又接了许多支路,算是扩大了。

这以后就有许多店铺进驻了,不过大概是这里原本是书市的关系,进驻的店铺也是文具店、清客店、古董店这些,总归是文人汇聚之地。也是祯娘到金陵后最常逛的街了,常常在这里淘到心爱之物。

是的,就是‘淘’。毕竟除了一些大古董店明码标价,并没有多少空子钻之外,多的是小商小贩。这些人最多的是开了一个摊子,也有些有小铺子。总之他们本钱不大,东西也不贵,只是假货多。有眼光的自然能低价买进好东西,至于没得眼力的就只能认吃亏了。买古董的规矩从来是钱货两清,不包真假。

其中的乐趣也在于此了,祯娘自己就是个中高手——在一堆破烂玩意儿里,只有自己能慧眼识珠挑出真东西,用远低于应有价的银子买下喜欢的东西,其中乐趣真不是一句‘赚了’可以形容的尽。

祯娘下了车,见到第一间店铺竟不识书店也不是古董店,竟是一家清客店。清客是什么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在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文人、教授吹弹歌唱的艺人,多是科举不顺仕途不畅之士,只得如此罢了。

说起清客还有一个‘十样要诀’,即所谓‘一团和气要不变,二等才情要不露,三斤酒量要不醉,四季衣服要不当,五声音律要不错,六品官衔要不做,七言诗句要不荒,八面张罗要不断,九流通透要不短,十分应酬要不俗’。

所以说来他们最要紧的是要能够应付裕如左右逢源,故而说起来清客再雅,也不过就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清淡凑趣,说的刻薄点就是在富贵人家讨口饭吃。祯娘家自然没有这些人的,但是听说盛国公府倒是养了好些。

其中一些凭着能时常见到盛国公府大人物,并且关系亲近,常常还收受外头人的好处用来帮忙联系府内——这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了。

这清客店自然不是卖清客的了,而是代为联系清客的——这也成了一桩很多人做的生意了,十分可笑。这样的铺子里头并无其他装饰,只有茶具炉瓶这些。转开身子都嫌弃不够的屋子给分成了两截,里屋挂着条幅,号称董其昌所书,这自然是假的。

祯娘知道这些同样是从那本笔记所来,上头也有调侃词是‘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榻床。香盒炉瓶排竹几,单条半假董其昌’,都是说的明明白白了。

祯娘自然不会有兴致去看这店铺,只是转过身去从小摊子看起——这并不是一古董摊子,而是一旧书摊。上头整整齐齐磊着书籍,这样一个小小摊子至少也有上千册了。

那摊主本来闲着,一看有生意来了,立刻注意上了。只是他也没有贸然上前,书籍甚至不同一般古董生意,这是更加安静的——人家正挑选书籍呢,这是文人乐事,你吵吵嚷嚷算是怎么回事?

况且这摊主眼睛利着,祯娘容貌气度在这儿,一看就知道是贵家小姐。这样的人逛书市,大都是真心爱书的文雅之人。比一些经书读死了,来这儿只是附庸风雅的男子还来得挑剔呢!

祯娘正仔细挑拣这些书籍,心中也是赞叹。有些书摊也是古董摊子,因为上头书籍也至少是有百年历史的。宋刻本不用多说自然是受尽追捧,还有唐朝时候的手抄本,就算不是名家所写,只不过是摹本,也十分了得了。

这摊子却不是,而是个真正的旧书摊,往往只有家贫才来光顾的那种。但是这家显然是不同的,不只是每本书都是整整齐齐的,里头也不错——要么干净如新,要么就是有着整整齐齐的批注。

祯娘手上拿着的一本《品花录》正是一本满满批注的,这笔迹清隽杂而不乱,见解也颇有意思。真让祯娘评价,是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