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1/4页)

后半句没说出来,但一听就不是好话。

陈圆圆此时也说话了:“董妹妹,你放心吧,杨公子心里有数呢,我想他是逗你呢。”

董小宛瞪了杨潮一眼不说话了。

陈圆圆轻轻走过来,好像一条柳枝从地面划过。

杨潮不得不承认,虽然每个人都能扮丑,可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遮掩过去的,这风韵,就不是一点点抹黑,能够遮盖的。

杨潮没时间此时欣赏两个被遮丑后,显露出来的纯粹气质和风姿。

他立刻就到了楼下,此时那个魁梧的汉子,正冲着杨潮傻笑。

杨潮一把搂住他:“胡兄,辛苦了!”

那人道:“杨兄,小事一桩,打锦衣卫太爽快了。”

杨潮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立刻安排车送他出城去了。

按照杨潮的计划,蒙混过关后,陈圆圆和董小宛会继续藏匿在金钗楼中,柳如是则要躲避一段时间,等待风声过去,这可能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但是也不会太长,因为杨潮知道大明朝都没两年活头了。

可没想到,风声不但没有平息,反而越发激烈起来了。

第一百一十九节反击

上架前最后一周了,收藏惨淡,这周三更,希望大家帮忙收藏啊。

锦衣卫搜查江南明楼第二天,南京城聚集了一百多个读书人,集体在夫子庙哭庙。

第三天,书生超过了三百,开始围攻南镇抚司,围攻应天府衙门,围攻六部衙门。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锦衣卫横行无忌,书生要求南镇抚司交出躲在里面的田畹。

要求应天府出面捉拿不法锦衣卫,要求南京六部出面,惩处锦衣卫指挥使田畹。

读书人如此暴虐,让杨潮不由惊讶。

江南富庶,读书人极多,有功名的士子也极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无法当官。

但是因为大明朝养士的制度,这些书生有功名之后,就拥有了特权。

比如秀才可以见官不拜,缺粮的时候,甚至可以到官府借粮等等。

最重要的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可以免掉相当多的钱粮税赋,仅仅一个秀才就可以让两百亩良田免税,因此一旦考中一个秀才,往往就有人来投效,将自家的土地挂靠在秀才名下,逃到的税额,会按照比例分给秀才。

南京还有以介绍挂靠投效为生的牙行,可见这个行业是多么的发达了。

这些人有了功名,衣食无忧后,又没法当官,整日间游手好闲,心中又窝着火,因此常常在一起聚会,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这才有了江南文人喜好结社的基础。

读书人成群结社,常常聚会,抒发心情,有时候说着说着,义愤填膺起来,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不罕见。

有功名的读书人俗称生员,名士顾炎武曾做生员论,感慨“今天下之出入公门以挠官府之政者,生员也;倚势以武断於乡里者,生员也;……官府一拂其意,则群起而哄者,生员也;……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锄之而不可锄也,小有所加,则曰是杀士也,坑儒也。”

读书人结社对抗官府的事情并不少,借势欺压乡里的事情也不少。

因为异地为官制度,大多数官员都是在外地做官,而生员则都是本地势力。

因此生员联合起来,对抗官府,抗捐抗税抗粮的事情常常发生,大明朝年年都有积欠的税款。

官府稍稍不顺读书人的心,读书人就敢群起聚众打闹衙门,最后哄走官员,而且往往不会受到惩罚,因为稍稍惩罚这些读书人,他们就结党聚众大吵大闹,大骂朝廷要焚书坑儒。

朝廷对闹事的生员毫无办法,一而再再而三的宽容成了纵容,最后导致生员常常公然篾视官府和官员,难堪甚至凌辱官员。

隆庆元年,无锡知县韩锦川,因得罪了生员,导致诸生大哗,当面唾骂。

同年,常州知府李幼滋,被五县诸生合击,差点毙命。

万历四十四年,原礼部尚书董其昌的宅第被焚,被地方官定性为“难发于士子而乱成于奸民”,就是因为当地书生围攻董府,然后奸民借势放火。

崇祯七年,复社领袖张溥与苏州府推官周之夔论战,苏州生员群起响应,张贴檄文驱逐周之夔,朝廷也对生员无可奈何,调周之夔改任吴江知县,而这些生员又集中到吴江继续驱逐周之夔,周之夔承受不住压力最终辞职。

读书人对抗官府,当然官府做的也有错处,可是朝廷法度废弛,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