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 (第1/4页)

因为签名越早,就能占据更核心的位置,四公子将名字写在二立二字四周。举人们将名字,写在四公子名字四周,下来一圈又一圈。早写的才能占据更好的位置,这里可是有四五百人呢。晚了恐怕只能写到背面去了。

看到这种情况,四公子站在一旁,不由笑了起来。

冒襄也一改初衷,不再觉得黄凤府那么讨厌了,反倒觉得是一个能做事的人。

而且脑子也好事,又有主意又能做事,能帮他们四公子做许多不方便做的事。

至于黄凤府会不会威胁到他们四公子的地位,冒襄根本就没想过。因为这问题太无聊了,因为它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他们之所以是四公子,是因为他们才华过人,但却不仅仅是因为才华,江南之地才子多了去了,什么顾绛,什么黄宗羲,什么吴伟业,谁不是年少成名,但是他们四人却是金陵四公子。

第一是因为他们风流。在秦淮河拥有莫大的名头,风流倜傥为人艳羡;第二是他们出身门第好,哪一个不是当地望族。不是官宦世家;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他们懂得抓住时机扬名。

论苦读,他们比不过顾绛(后改名顾炎武);论家世,东林名士黄尊素之子黄宗羲也不输他们;论作诗、作词、作文,吴伟业更是远胜他们四公子。

可是抡起名气来,南京谁能比得上他们四公子,现在别说南京了,整个江南谁能跟他们比。

就是因为他们眼光毒辣,对于扬名一事极为敏锐。任何一个机会都不会错过。

而黄凤府不过是一个寒门子弟,当他们的狗腿子。帮他们做事自然没问题,想跟他们抢风头。简直是做梦。

争抢过后,慢慢平静下来,该签名的书生都签过名了,没签名的也悄悄藏在人群中不声张。

四公子看了下,大概有三百人的样子,还是很满意的,这三百人,签上大名,与他们四公子荣辱与共,将来就是他们手里一股庞大的力量。

对于科举,四公子是志在必得,没人把科举当官当做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不止他们这么看,天下人都这么看。

“请匾!”

当再也没人签名后,黄凤府在一旁喊道。

四公子就近抬起匾额,其他书生纷纷出手,能摸到一角也觉得荣耀。

这匾额是要拿去祭祀孔夫子的,这可是特殊的极品,上面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书生的名字,而是他们向孔圣人表达的决心。

书生们哄哄闹闹抬着匾额过了淮清桥,因为拥挤,还有几个书生挤下了河。

过了河,距离夫子庙其实已经不远了,在老百姓的围观下,他们闯进了夫子庙,没人敢阻拦他们。

已经有人拿着鸡鸭肉条等祭品等着了,看来他们是早有准备,而且准备周详。

四公子带头在孔圣木像前大哭一通,再次表达了一番对锦衣卫欺压良善的愤慨,表明了他们立社的原因,并且向孔圣立誓。

一番折腾,一整天都过去了,参加了二立社的三百个书生,统统就在孔庙中待了一整夜,不眠不休。

说是为了表达心智,其实此刻这些人十分激动,经过这种特殊的神秘仪式,让他们觉得他们的社团似乎真是那么回事,真的有种崇高的东西在他们心中翻涌,他们被他们自己感动了。

二立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这两句话来源于宋代理学宗师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四言,天地悠悠,成了读书人千年以来的最高志向。

只是宋代确实有王安石、范仲淹等人做到了秉持这种志向为人做事,到了现在,大明朝末年,真这么做的人没有,这么想的人,恐怕都没有了。

但是不妨碍这四言深得人心,尤其是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没有经过官场腐蚀过的年轻书生,他们往往还会信仰这些不可能实现的信条,当一入污秽的官场,一切就都忘记了,只知道争名夺利了。

但是此时不妨碍他们激动,不妨碍他们自己感动自己。

他们很快就觉得,二立社这个名字,声势十足,抱负高尚,复社的兴复古学跟他们的二立相比毫无气势,东林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跟他们的二立相比,也略显平淡。

……

“真是好名字啊,仅仅凭借这个名字,二立社就足够扬名了。”

杨潮也不由赞叹。

“是你给起的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