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 (第1/4页)

南左良玉、黄得功等人的兵力。只要到了北京,跟杨潮里应外合,将李自成击退不难。

所以杨潮其实并不算太着急,毕竟他收到的不是勤王诏,说明李自成还没有到北京。

但是山东的王承恩就急坏了,他着急回北京是想着在李自成造反的时候,能陪在皇帝身边。不得不说他是有小心思的,他知道崇祯皇帝貌似坚强,其实内心脆弱,因此而刚愎,能在危难的时候陪在皇帝身边,比立个大功都值钱。

其实他王承恩的认知能力,他是不相信李自成这样的流寇能打到北京城的,可是从张国维这里得到的消息看,李自成还真成了气候,在山西那几乎是无人能敌啊,打到目前为止也就是一个周遇吉给了制造了点麻烦,要是周遇吉也挡不住李自成,李自成可就要一路往东进入京畿了。

所以王承恩顿时大急,将一众民夫驱驰的如同鸡犬,一边拿出自己收受的大笔贿赂,告诉每个人他再加三百两银子,要他们三天内赶到北京,如果赶不到那就统统杀头,一手重利yin诱,一手大棒威吓,这些纤夫们着实卖了死力气。

八百纤夫分作三班,日夜不息,拉着漕船在运河上飞跑。

一日夜就出了山东进入了京畿,同时通过山东的驿站,威胁当地官府发出最高级急报,通知皇帝他正在往回赶,还奏明了皇帝,他擅自做主让杨潮北上的消息,请求皇帝治罪。

王承恩的小聪明倒是很足,他知道皇帝不会治他的罪,反而会认为他办事果断。

驿站传递,有八百里加急的说法,一路马停人不停,过驿站换马,吃饭睡觉都在马上,一夜日可疾驰八百里。

王承恩的急报比他的漕船速度快多了,十六日出发,十七日就已经传到了北京城。

不得不说王承恩这封急报的重要性,因为此时崇祯皇帝已经绝望到极点了。

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阻挡李自成,双方大战十余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宁武关。这是李自成在山西遇到的最激烈也是唯一的强力抵抗,因此周遇吉哪怕退守北边的宁武,已经给李自成让出了东进的道路,可是李自成却死追不放,大军转向北边攻打宁武。周遇吉据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李自成克宁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李自成大怒之下下令屠城。屠城起到了震慑效果,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递降表,李自成紧跟着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李自成杀到北京近郊,崇桢大急,号召在京勋戚官僚甚至太监捐助饷银。

可是得到的是勋臣贵戚们的哭穷,一个个吝啬无比,不愿捐资,崇祯希望他的老丈人,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带头捐款。希望他能捐个十万两,结果他死活表示没钱。逼急了向自己女儿求助,周皇后私下给了他五千两,他扣下了三千两,把两千两交了上去。

崇祯的皇亲各个富可敌国,最后这个周奎被李自成拷掠,逼出了七十万两银子,可是自己女婿要钱却一分都不愿意出,在他的这个坏头的带动下,最后皇帝只筹得不到二十万两银子。只有一个太康伯张国纪助饷万金,崇祯直接晋封他为侯爵。

其实如果崇祯可以不要脸,把爵位拿到江南去卖,不多说一千万两银子绝对卖的到。

筹来的钱根本都不够发军饷的,更不用说招募新兵守城了,根本无济于事。

又召集文官议事,也拿不出主意。文官有三种态度,第一种以范景文、李邦华为首建议请太子抚军江南;第二种是御史光时亨等人,言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认为请太子南下的人居心叵测。第三种还是大学士魏德藻、陈演之类,陈演请求退休,皇帝担忧李自成,询问他。他为了平安离开,大言不惭告诉皇帝不足为虑,皇帝同意了他的退休,赏赐金币。首辅魏德藻则屡次提出希望出京仪饷,皇帝没有同意。

世态炎凉,文臣们各怀鬼胎,后来崇祯死后。范景文和李邦华都为他自杀殉葬,而时光亨等人却先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失败后难逃到南京,被小朝廷论死。陈演主动向李自成捐助几万两银子,被李自成任命为官,李自成败逃的时候,要杀朝臣,陈演又倾尽家财,但只比其他朝臣多活了四天,最后还是被李自成砍头。魏德藻状元出身,但是做官时间很短,是新晋重臣,做到了首辅。刘宗敏拷掠的时候,魏德藻大概贪污的钱不够多,刘宗敏大刑伺候,拿不出钱又承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