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 (第1/4页)

伲�拐婊嵛��堑某�⒂�斓恼庵帧巴蚬�闯�钡募傧蠹ざ�幌碌摹�

当然没人宣称大明是他们的朝贡国,大概是不敢,怕大明朝知道了找他们麻烦,或者觉得恐怕骗不过国人,说出去也没人相信,因此他们的朝贡国中统统删除了大明的名字。

杨潮不在乎这些国家悄悄搞这些猫腻,反倒是觉得这是一种好事啊,至少他们接受了中华文化中对盛世的定义,那就是必须有个什么万国来朝之类的形式。

先去日本,继续加强日本的仰慕中华的风气,以日本做一个标杆,接下来朝鲜、琉球、越南一步步渗透,整个东方都应该接受中华的某些挂念和制度吗。

很快杨潮就将计划扩大了,正好这些国家都在郑家的贸易名单之上,恐怕有不少仰慕者想来中国的。

日本人是到过中华后可以坐上席,收到乡民的敬仰,东南亚一带甚至有更特殊的事情,比如华人在当地杀人杀人可以不治罪,配一头牛之类的就能过去,大概是蒙古人侵略时候强加过去的风俗吧,在国内蒙古人杀汉人也是这样。

只是这种情况在东南亚正在改变,自从西班牙在菲律宾残杀几万华侨,而大明朝廷没有任何举动之后,那些土著就开始在华人面前嚣张了,当然在白人面前依然十分恭敬,很显然西方人正在争夺中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那么除了巩固中华文化在朝鲜、日本、琉球和越南的地位之外,还需要重新将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抢回来,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只是那是很就以后的才能实行的计划了,当前也就只能玩玩日本。

跟郑鸿逵议定,他们下次出海前,通知杨潮,时间大概在十一二月,杨潮的人大概需要在年前就先去福建,然后从哪里启程,经过台湾海峡,顺着季风直达日本的长崎,清明节之后才会返航。

现在才八月份,杨潮还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

文化这东西,秦淮河不缺专家,因此交给康小宝找人先弄着,去可不能空手,至少也携带一大批特色文化物品,让日本人好好开开眼,文化品位时刻跟着大明走是没错的。

至于人吗,倒是还没想好找谁。(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三节书画展

跟郑鸿逵还达成了另一个成果,那就是买船。

借口吗当然是郑鸿逵私自放日本人来大明,让杨潮很被动,所以需要郑家做出一点补偿,杨潮需要三百艘船。

杨潮也不白要他们的,杨潮会给钱的,用他们的货款来抵扣。

大明朝造船能力不是后世想象的那么差,真那么差的话,郑家还能称霸海商?

无论是官府的造船能力,还是漕商私人的造船能力都不差,但要说到造大船,就只能数郑家了,郑家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郑家在福建打造了东方最大的造船基地。

杨潮愿意用八千两一艘的价格,向郑氏采购三百条小船。

不过郑氏眼里的小船,放在长江里也是大船了,全都是双桅船,至于更大的三桅船,郑家根本不卖。

这种双桅船,料钱加工钱,基本在六千两银子,因此每艘八千两,也算是合理,毕竟杨潮要的可是现船,而且用未来的货款抵偿,分期贷款不得给利息啊。

有这三百艘大船,杨潮的双桅船数量就有四百艘上下,配合将来的一千艘小船,称霸长江下游不成问题。

第二天画展就开了,说是画展,其实是书画展,除了水墨、工笔等中国绘画外,还有名家的书法帖子。

今天展出的书画,有文人们新近创作的,也有他们的藏品,比如已故董其昌的字,马湘兰的兰花,也有杨文骢、吴梅村、钱谦益等人新创作的书法字画,甚至有大量秦淮名妓的画作。

金钗楼的书画展大概是最成功,最让人称道的事情。比之最赚钱的歌舞表演名气都大,原因是很受文人们的欢迎,他们口口相传。才办了第四届,就已经是非常知名了。

这次不但有江南的文人作品。浙江、江西一带的文人都托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放在这里展出,对文人来说这是一个扬名的机会,得到同道、同行的赏识,是一件快意之事。

大早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书生,其中甚至有二立社人的影子,虽然杨潮说拒绝他们入内,其实真正操作起来基本不可能,只是四公子这样的头目是不可能进来了。也没脸进来。

除了这些人外,也有部分作者。

杨潮还看到了河野的身影,在每一副书画前都一番品评后,如果作者在场,当即就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