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 (第1/4页)

刺刀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有了刺刀都知道可以省却长枪,可是将刺刀装在枪管上是一个精密的技术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手工打造倒是可以,可是大规模制造不可能。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一个工匠的发散思维,既然铁质的枪管不容易加工,为什么不加工木质的呢,相比木头就容易多了,传言是这个工匠偶然将断掉的长枪绑在鸟铳上受到的启发,他随后将枪管下的铳床加长,露出枪管三寸,既不影响装填,木头相比又更容易加工。

在这三寸长的木柄上直接安装刺刀就轻而易举了,找根长枪头套进去,拧紧就行,而且工匠们做的更好,将枪套塞进去后,插一根木销子,完美解决问题。

杨潮奖励了这个工匠一万两银子,后立刻将这项技术推广,新式的鸟铳现在都佩戴刺刀,都是长两尺的刺刀,拿下来可以当劈刀使用的钢刀。

“启禀大都督,如果要实验军阵,势必要跟清军交手,那我军是不是可以向北直隶推进了?”

李五六一听让他实验新式军阵,不由的高兴问道。

杨潮道:“谁说朝北直隶推进,你可以打一打河南吗。南四旗一直表现的那么配合,打他们等于是帮多尔衮的忙。让他们内斗去。”

能打河南也不错,李五六笑眯眯的坐下来。

许多男道:“大人,那我南方军该如何?”

如果北方有仗可打,南方没有动作的话,许多男总是不踏实。

杨潮道:“不用着急。今年南方会新增二十万大军,都要驻扎在江西,你要好好统筹,练兵为上,占地为下。”

许多男也坐下了,责任很重大啊。

接着杨潮总结道:“记着,都还需要多努力,三年灭清,五年平天下!”

杨潮最后抛出了一个大大的战略,顿时所有人都喜形于色,掩饰不住的兴奋。

总算是有了一个目标了,他们生怕杨潮不肯平天下,那么他们这些人的身份就很尴尬,说是大明的忠臣吧,似乎没人会听大明皇帝的话,如果杨潮却不肯做皇帝,他们算什么?

现在杨潮说出平天下三个字,正切入了他们的心窝。(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节反腐败

喊这些人回来,其实是休息一下,让他们坚定一下信念,至于具体情况,他们不是很关心,只知道手里有粮有钱,今年能够打仗就行了。

杨潮期待的大家热烈的讨论没有发生。

唯有黄凤府忧心忡忡,认为杨潮的财政政策太过冒进了。

“大人,今年还要发债券啊?”

“发,至少两千万,两千万不够就发三千万。”

黄凤府道:“去年的一千万今年就该还了,我预计了一下,今年收入最多也就两千万,浙江、江西和山东三地去年都有战事,大人您说要免税一年的。今年军政两方如果支出照旧,怕是还不上这些钱,怎么还敢借?”

杨潮道:“正因为还不上,所以才要借啊。”

黄凤府惊叹:“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这利滚利,什么时候能还清啊?”

杨潮道:“谁说本督打算还清了。不还,只要官府信用没有破产,总能借到钱,还利息总比还本金要划算的多。”

后世的大英帝国欠着荷兰人几亿荷兰盾,每年利息两千多万超过两百吨白银,但是他们还了三百年都没有还本金,绝对不是还不起,而是他们认为还利息更划算。

只要政府信用不破产,总能够借到更多的钱,这就是为什么后世的政府动辄欠债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原因,不过也只有政府能够这么玩,其他实体一般不具有这么坚挺的信用。

大明朝坏就坏在扯淡的财政上,空有全世界最多的国民,最庞大的经济体,竟然是因为没钱穷死的,如果崇祯每年有五千万财政。给西北一年拨去一千万担漕粮,只要饿不死人,鬼会造他的反。

黄凤府听到杨潮这种利滚利打算把阎王债背到底的决心,一点都不认同,但是却不好反对,反正官府吗。没钱了大不了赖账,谁还敢造反不成。

“凤府啊,你还可以这么想。那些土财主一个个都把银子埋在地里,让他们都拿出来变成债券,我们在把钱花出去,这样很多百姓就有了生计,是百姓之福啊。”

黄凤府叹道:“为百姓谋福,可也得量力而行啊。去年一千万两银子,三分月息。一年就是三钱六,这就是三百六十万两啊。白白就花出去了。”

杨潮道:“这不算贵了。谁让大明的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