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理论上,考虑到人力有时而穷,而自然之力无限,“道”是要胜过“魔”一筹的。但赵抗却并不这么认为,他的想法是:修道之路,虽然可以假借外力,似乎有着无限的潜力,但是借用外力是需要本身的力量作为基础的,所以并不是真正的无限。而自认渺小,必然无法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这一点来说,“道”是远不及“魔”的,所以二者实际上相差无几。再加上修道往往以静坐冥想的方式为主,造成了修道之人的身体素质较之修魔者要差上一截,关于这一点,赵抗还自创了另外一个理论与之对应。

赵抗经过长期以来(习武接近十年也不算短了,而且这个规律也只有他这种在发育前就开始习武而又喜欢思考的人才能发现。)的实践发现,一个人的功力强弱与内力和肉体力量这两个因素都是正相关,因此他认为身体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内力更重要,这也正是男性高手数量一直大大多于女性的主要原因。

由此赵抗还得出了一个推论。那便是内力的主要作用只是传导和转化力量,即改变力的方向和性质而已,所以说内力其实是有上限的,当内力强大到能够将肉体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在一起之后,再多都没用了。当然,那个极限值可能极高,所以才从未有人达到过。

第二十八章 兵锋再起

不过赵抗很快又提出一个江晓云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便是既然魔功未必邪恶,江晨星当时为什么会失控呢?赵抗给出的解释令姐妹俩非常吃惊,“因为你们的‘道胎’和‘魔种’并不是自己结成的,而是你们的父母传给你们的,所以便无法与自身完全契合,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会跟你们的自我意识抢夺身体的主导权。”

“那为什么我却没事呢?”,江晓云还没发现,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少女”,已经掌握了这次谈论的主导权,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那是因为‘道胎’比‘魔种’要温和得多,比起‘魔种’强大的爆发力,‘道胎’的优势在于近乎永不衰竭的持续力,‘道胎’对宫主姐姐你的影响,是在长时间内逐渐改变你的心性,使其变得日益冷漠,危害并没有‘魔种’那么大。”

“竟然是这样我一直以为我天生就是这样”,江晓云的神色不觉有些黯然。

而江晨星的反应则更为激烈,她想要的强大,可不是完全失控的强大,“柔服,你有解决的办法吗?”。由于赵抗怎么听都不像女孩名字,所以江晨星便用赵抗的表字柔服来称呼他,应该不会引起怀疑。

赵抗显然一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沉思

冰封谷远离中原,而这一带早已伊斯兰化,可谷中及附近为数不多的汉人仍然固守着汉文化最核心的那些传统,与草原等地被迅速同化的情况全然不同,这激起了赵抗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赵抗找出了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穆斯林内部极其团结,而又不像中土汉人那样习惯忍让,一旦发生纠纷必然一拥而上,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应付。所以当地汉人为防意外,都不得不选择了聚居的方式,这样一来文化传统便很难被同化了。因为在聚居的情况下,即使当地人口比例中本族只占很小一部分,日常生活中却还是更容易见到本族人,民族认同自然不容易动摇。

由此赵抗发现了“入乡随俗”这一习惯的莫大弊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向外移民离开中国本部的汉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当地人同化(可能后来的汉人移民也不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会有唐人街的出现。)。移居外地后,生活方式被同化是必然的,但是只要采取聚居的方式,同时固守原有的文化传统,即使人数居于劣势,也完全可以凭借汉文明的先进性,将人数更多的当地人同化。说到底,“入乡随俗”这一说法,其实是为了个体(含家庭)的便利,而损害了全民族的利益,这个认知令赵抗的心情颇为沉重,可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该怎么办呢?

还有个原因也很重要,十几年前耶律大石的大军征服了这里,并一直向西开拓疆土,在遥远的异域重建辽国。尤其是两年前耶律大石以寡击众,打败了十余万穆斯林诸国联军,又趁势西进,使强大的花剌子模成为附庸,从而完全确立了自己对整个西域的统治。由于契丹人早已高度汉化,由他们来做统治者,对移居当地的汉人来说,至少比让本地人统治要好得多了,而被同化的可能自然也小了很多。

耶律大石本是辽国贵族,在辽国灭亡前夕,率军以少胜多,大败趁火打劫的北宋军队而一举成名。随后因辽国皇帝一意孤行,耶律大石便在部下的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