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哭无泪的情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听春雨

故国又逢春……

雕栏琢玉声尤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后这南唐后主失国身囚的伤怀之作,显然一下切中他们此般的心境,打动的众人竟然有些痴了,被惊雷劈过一般呆若木鸡的浸在这意境中,那杨太真更是一副幽然伤怀,口中念念“雕栏琢玉声尤在,……只是朱颜改……”美目莹莹。

老皇帝神色复杂的看着我心如鼓战,叹然“不想卿也是个知己体心的人啊”

那知道这老皇帝的惊讶更在众人之上,作为以史上“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最多才多艺的帝主著称的他,早年就交游广泛,文才武略都相当出色。一眼就看出来这些诗文的精奇神妙,大扫自南北朝以来,流行通用的六朝姘文,讲究辞藻绮丽华美公仗的靡靡之风,也大异于当代兴起的律诗杂句的简约明朗的文风,诗文词句间大起大落,风格如天马行空无从度测,或气势磅礴或婉约动人,取意根本不拘一格,无论是词章造诣还是文义水准相当出色,却有别具一格,(废话集唐宋大家之所成,任他想破脑子也想不出来)。

这还不是最要紧的,关键是那个奇妙的新诗体——词,已经脱出了这世上诗辞格律的范畴,另成一路前所为闻的独特新文体,已经大有创文坛新潮诗风一代领袖,另开宗立派的味道。(废话这些词都是历代名家的千古名句,请大家为苏轼欧阳修之流默哀吧,因为很难想象不远的将来宋词变成唐宋词,出生在后世的他们要称颂主角为宋词之祖鼻的情形)

关于《辛进》老大等人的好意,猫着实感谢和感动,可惜猫是搞业余,杂事繁多一天两万字的宏伟目标,猫一时还难以实现。只能说抱歉了。

关于4955同学所说的恒罗斯之战,在十多年前,早已经发生了。至于高仙芝在当时洛阳保卫战后就因为作战不力,和封常清一起被处死。

第五十七章 月下狂想二

第五十七章

(关于词的渊源,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但当时的词,和后世流传的本质和文学水准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乡间里坊流行的市井文学,多用旁白俚语,文辞少修,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公仗、格式。也并不象宋词那般精深崇高到可以压倒诗文的存在。而且与其说象诗歌文学,还不如说是唱曲填词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歌谣、曲谱的一种变体。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更不用说帝王家了。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不过那也是数十年后的事情了。被当成一种开创性的全新文学体裁,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词,颇有南北朝以来世上流传的《北府谣》的遗风,可是修辞和文义达非常之高度,已呈一代大家之风。相较之下,自己那些学士、翰林、国老、侍讲,虽称渊博广长天下,竟然未有所及。只是他做的这些词好是好,但各自有些不搭意,取意和风格差别也太大了点,对景照物梢显生硬突兀了些,显然修酿文思即兴成章的火候尚缺,还道是他出身海外,所学文章辞修与中土不免有所差损岐别的缘故。即便如此,那也是难得的意外的收获了。

老皇帝想起了的许多事情,遂摇首叹了口气,那高力士察言观色,赶忙上前服侍,“官家”老皇帝示意无妨,

“朕只是遥想起当年,阿蛮初进,清元小殿的盛事,“白头阿瞒”声尤在耳,今得几得安在……道是物是人非不胜唏嘘了”竟有转眼沧桑沉暮之感。(史载:时新丰初进女伶谢阿蛮,善舞,上与妃子钟念之,,因而受焉,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恰异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