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 (第1/4页)

哪些是关陇外来的空降派的,哪些是蜀中的地方实力派,哪些是从龙保驾的旧勋,那些又是后来赴难的新晋,那些是地方传统世家大族背景地老蜀党,那些又是几次官场变动替换上来的年轻新秀等等。

按照出身的科班、承荫、保举、清望、累进等仕途不同。又可分做三六九类,然后加上同乡、同门、同学、同事各种干系源源交杂在一切。众生万象。暗流涌动。俗话说物以类聚,哪个人的活动能量最大,哪个人声望很高,哪个人最受欢迎,哪个人最懂得做人,那些人孤冷清高,那些又是热衷阿逢,耳热忘情之下,也轻易可以辨析出些来。

其中还夹杂着好些易装后的内团外标,和殿前班的人手。见了我纷纷让过目光,左右他顾了,所谓与民同乐,但也要防止被人混近来做一些破坏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事情。

比如这个胖呼呼,一看就象个那种贪官造型,就差没在脸上写,我是**分子的家伙,一身云地八断绫的浅朱袍撑的满满地。

对着案上一盆新鲜的瓜菜,象某种酣态可居地吉祥物一般的吭哧有声地奋力战斗着,口中还念叨着。

“希奇啊希奇,什么时节了,还有这鲜货”

“你就不知道了把,这是流民大营特贡的稀罕,据说叫什么暖棚菜”同席的另一同样奋斗不息的官人,嚼着满嘴的生脆,抬头道。“世面上可是寻不到的”

“这也不算希奇了,据汉时就有所闻了,无非燃碳暖屋以催菜熟”又有人插口道

“这不是逆转天时,那个不详的说”胖子一楞。“儒林那些老头子不说什么么”

“逆你个头啊,都说了这是我主圣德,天降祥瑞才是啊,难道你想触这霉头”……

我淡淡一笑,温室暖房这东西,其实不是后世人的专利。至少在东汉末年就有相关地记载,据说最迟在汉代,我国就发明了温室栽培技术。《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描述当时富人的生活有“冬葵温”,这里地冬葵、温韭即是加温培育的蔬菜。《汉书。循吏传》说的更为具体:“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意思是当时的宫廷为了冬季培育葱韭等菜蔬,盖了屋宇,昼夜加温进行生产。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温室栽培。

其最大的要决,就是用炭炉保温,却不一定需要充足的日照,只是经历了南北朝的战乱离散后就失传了,通过那些匠人,将这古老技术挖掘出来,我只是稍加了改进,都建造在在铁器工场的外围,用利用地下输送的矿治余热和活动式的开合棚架采光,就足以应付大多数需求了。当然成本满高的,还是做冬季奇货可居的打算,献给皇宫大宴上,就是最好的广告了。

走看四逛,欣赏他们情态各异的面孔,这些外官品级并不高的,在其中并不怎么显眼,但得益于我来蜀做的那些事情积累的“良好名声”,许多能够认出我的,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反映,和精彩纷呈的表情,或受宠若惊,或殷切热忱,或浅言笑笑,或避口不言,或讳莫如深,或虚笑告走,敬而远之,或干脆如见瘟神,避尤不及。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天下攘攘

这些都是中下品的地方官,往往多是治理一方的小父母官,或是州下实权司曹的属官,对世情也接触的多,混在他们中间听讲起那些官场传闻民间逸事,也是不错的。

我的手下的安抚司、将作、太府之流,也借机在其中挑选一些勘为己用的,首选当然是那些累进出身官吏,从最底层一步步做上来,相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也许学历和才华不如,但胜在底层上来的,做事经验和阅历之丰富,更不是那些承荫的二世祖,自德高洁的清望官,乃至花钱堆出来的捐班官可比的。而且数量庞大,

选择的余地也大。再说他们的起点比较低,仕途上不如科班出身,往往更加珍惜机遇,同样的职位和代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经历的升迁磨砺的多,不用怎么历练,就可以投入使用。

从郑元和到温哲、乃至赵胖子身边都聚集了这么一群人,穿了一身云地青、缎蓝的官袍,皆是一副小有得色的成功人士姿态,凑做一个小***,带着殷切和小心的表情陪着说话。

转了几转,就听一个熟悉的声音,正口灿若花的在说什么“天下美女,扬一益二楚陇四”

引的一片哦喔的感叹不已。

一身白纱金翅武欹装,赫然是我那号金牌小弟之一,奉威将军李祁,身边还围拢了一群同样可以称的上年轻少俊的听众,显然想把他的品花同好会的规模,继续发扬光大的趋势。他现在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