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 (第1/4页)

海上地“眼睛”太多了,另一方面可能是日本人剩下能用来当袭击舰地军舰也不多了),他们把好多商船和渔船改成了“袭击舰”和布雷船(怪不得这家门口的N多水雷都TM哪来的),挂上大清龙旗后偷跑到中国海岸,遇到落单的中国商船和渔船就开炮,并偷偷布设水雷,还掩护鱼雷艇向港内的中国海军舰艇发动偷袭,一度屡屡得手。南洋舰队的“镜清”号无防护巡洋舰就被日本鱼雷艇给打沉了,广东舰队的“执中”号木壳炮舰也“惨遭毒手”,一时间警讯四起,百姓大愤,针对日本人卑鄙的偷袭手段,中国海军也以牙还牙。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帮助沿海百姓用商船和渔船也同样改装了大量的“武装商船”和“武装渔船”,配合海军舰艇护卫海上航线和港口,清除水雷,抓捕日本地“伪装袭击舰”和“布雷船”。一时间双方都在海上用民用船只大打出手,前来观战的各国海军无不“莫名惊诧”,评论说“中日战争正在以难以想象的。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着。”

说到玩阴的,真是不用教,大家都会呵。

孙纲又看了一下国内方面的消息,由于割让青岛给德国地残酷事实刺痛了国人,日本人随后又大举打上门来,使国人感觉到了国家将要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危险,全国人民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眼前的中日战争中来。李鸿章向朝廷指出。此战“只能胜,不能败。胜或有喘息之机,败则亡国灭种”,“中日再次交兵,泰西诸国皆虎视眈眈,环饲左右,日本若败,列强无大利可图,彼或不至有亡国之虞,中国若败,各国必纷沓而至,或占海口,或占矿藏,或谋占一省亦未可知,中国之地有限,列强之欲无厌,以有限之地饲无厌之欲,不亡可得乎?”

不光是李鸿章和务实的洋务官员,朝中原先地李鸿章“反对派”们这回也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知道这一战输了的后果就是直接亡国,他们也别想有好日子了,所以也都在口头上和行动上对前线进行了支持,据北洋军情处“驻京办”打听地,翁师傅这次可能是受了《胶澳租界条约》签字的刺激,没有再扯李鸿章的后腿,而是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凡前线所需,户部皆百般措置,务求不匮”,并多次登门拜访李鸿章,商讨战守之策,在军机处值班时,“每闻前线军覆,则痛哭不止,偶得一线胜报,则喜动颜色”,这场战争能让这个老顽固转了性,孙纲也是很感到欣慰滴。

为了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朝廷上下都开始行动起来,内地省份对沿海抗战的军民都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支援,以前各地相互掣肘扯皮地现象都有了很大地改观,大清朝廷好容易有一次“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时候了,也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地。

北洋舰队“壹岐海战”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打了一剂狠狠的强心针,国内和国际各大报纸竟相报导北洋舰队的“战绩”,“咸谓百年未有之大捷,较甲午黄海之役更胜”,其后其它各路海军舰队的胜利也给了全国人民以很大鼓舞,当然难免有夸大之处,“倭舟楫尽没,航道全断,海军畏我铁甲巨舰之威,惧匿不出”,“倭京被轰,大火延及倭王宫室,旬月不灭”(东京被轰起火了不假,但应该是烧不到天皇那里,也不知是哪位先生想象力这么丰富),“倭人海道被断,工厂停工,衣食无以自给,野有饿殍,民皆菜色”(这个目前应该是很有可能滴),这些报导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期盼,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听到敌人遭受惩罚时的畅快心情。

由于民众渴望听到胜利的消息,各种报纸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开办了起来,连带着关于海战的书籍和刊物也层出不穷,“海军战舰能战之图,充斥街市”,其实中国那时候国内有影响力的报纸已经有很多了,现在因为战争的关系促进了报业甚至是出版业的繁荣,其实不光是报业和出版业,原先一些倍受阻碍的学习西方的文化机构也得以开办起来,各地都成立了好多各种名目的学会和书社,他们讨论战争形势,抨议朝政(这一点让朝廷里某些人很不舒服),这些文化传播机构间接地开阔了民众的视野,让民众通过这场战争再次认识了外部世界,所起的影响在孙纲看来虽然缓慢,但成效却是巨大的。

不知不觉的,这场逐渐演变成了“人民战争”的对外反侵略战争,正在促进中国人民思想意识的觉醒!

关于列强的动向,从北洋军情处收集的各方面情报综合来看,日本人的“祸水西引”计划应该还没成功,英国公使欧格讷曾经拜会过李鸿章,申明英国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变,但对海战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长江流域表示关切,并对日本袭击舰在这一地区造成的破坏表示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