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 (第1/4页)

孙纲现在想出地对策,就是想办法再对日本进行一次瓜分。

英国为了此次“对日作战”。在各殖民地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到日本,驻扎在日本本州岛各个战略要地,这样其实就分散了英帝国的全球兵力,如果这时候哪个别的地场儿再出点什么事的话,比如说印度和缅甸及非洲再来场暴乱和起义什么地。英国肯定会抽调在日本的驻军,到那时候中国如果再拉上两个列强找茬子打打日本地话。嘿嘿,日本人想要复国,只能是一个梦了。

因为孙纲知道,英国一直对南非的钻石矿“情有独钟”,梦想据为己有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英国很早就在做着吞并南非的两个布尔人(布尔人是指当年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后裔)国家的打算,早在1895年12月。英国政府就秘密指示开普殖民地总督罗得斯吞并布尔人共和国德兰士瓦。189年1月2日,罗得斯派遣一支装备精良的800人地军队,偷袭德兰士瓦首府,同时事先策划城内的英国侨民暴动作为内应,企图一举吞并布尔人国家,但阴谋泄露(据说是德国人暗中捣的鬼),在克勒克斯多普城郊。前去偷袭的英军被布尔民团的两千多名士兵包围。双方展开激战,结果英军遭到惨败。这次袭击事件其实是个转折点。南非的历史进程从此大大偏离了和平的轨道,英国和布尔人地矛盾从此日益尖锐,一场大规模地战争从那时起就在“酝酿”当中了益紧密,就可以有效的阻止国家的分裂,改变中国自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以来“枝强干弱”的局面。

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的中国,才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国!

“上次咱们来的时候这官道周围连个人影都没有,现在居然这么热闹,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詹淑啸望着车窗外繁华热闹的村镇,不由得说道,

“是啊,其实我也没想到铁路能这么快的改变大清百姓的生活。”孙纲说道,

金舜姬也很吃惊地望着窗外,美丽的大眼睛睁得圆圆的,对她来说,头一次乘坐火车已经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眼见铁路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如此深刻的变化,她内心的感触可想而知。

“等朝鲜的铁路全部建成,你的家乡也会变得和中国一样。”孙纲看她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不由得好笑,说道,

他的话让她回过神来,她不好意思地一笑,说道,“朝鲜有了铁路,没有大人这样的人,还是不行的。”

孙纲能觉察出她为能在自己身边而感到自豪,看着她“一笑倾城”的样子,孙纲不由得有些失神,她让他看得脸上一红,把一叠报纸递给孙纲,“大人不看看报纸么?”她小声说道,

“好,好。”孙纲一笑,接过了她拿过来的报纸,开始看了起来。其实中国这时候的报纸已经不少了,虽然很多都是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是“学中国人的口气”专门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国中文日报,象他手中这份英国人办的《京津泰晤士报》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万国公报》《申报》(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和小白菜”就是他们最先报导的)和《新闻报》等等,中国人自己办的也不少,象《循环日报》,《汇报》和《述报》,还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报》等等,这些报纸在客观上开阔了中国民众的眼界,对“民智的开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百九十四)思想觉醒

孙纲仔细地翻阅着她给他的报纸,这些报纸的内容五花八门,很是丰富,新闻,小说,诗歌词赋什么都有,有的甚至还连载一些奇闻逸事和花边新闻,包括一些内容十分香艳的“另类”小说,虽然比不上后世的那些打擦边球的“准H小说”描写的那么露骨,但也相差无多。外国报纸偏重介绍国际时事新闻和西方科技及基督教文化,中国报纸偏重于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宣传,以及对朝政时事的评论(这一块很不招朝廷“喜欢”),两次中日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使得中国的文化意识方面开始觉醒,中国传统精英阶层的一些年青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一轮学习西方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从这些报纸不遗余力冒着“妄议朝政”的危险“论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思想以及制度方面的优劣,不断提出“改革”(变法)的建议的行动就能看出来。

如果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输入和传播是缓慢的话,两次中日战争后,西方的观念和价值标准则于十九世纪末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中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西方文化思想和科技而来的是中国的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