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 (第1/4页)

“说下去。”李鸿章的目光现出一丝赞许之色,鼓励似的说道,

“法俄虽为同盟,为联手对付英国计也,本非铁板一块,前番克里米亚一役,英法土等国联兵抗俄即是明证,”孙纲接着说道,“以其利益不同,今天地朋友,明天可能就是敌人,且英法本为宿敌,日本明治维新之前,英国支持天皇一派,法国支持幕府一派,本就积怨颇深,法德亦素不睦,今法国占地最少,英俄占地远多于法国,法人亦多不满,我大清可向法国提出,为防日本东山再起,威胁邻邦,可由我大清与法国联合提出恢复日本幕政,裂日本一二藩与法国,一可防日本复兴,二可诱法国与大清合作,在远东问题上疏远俄国,此为诱法之计。”

“日本碰上了你,可真要倒大霉了。”李鸿章听得倒抽了一口冷气,说道,“这个联德又怎么说?”

“德国占四国岛全境及本州岛一隅,以其距日本过远,调兵困难,对青岛依赖甚深,最担心的莫过于大清趁此出兵收复青岛,我大清可向德国表示无意对青岛动兵,并向德国提出修约,大清承认青岛现状并支持德国占据日本,作为回报,一旦俄国入侵大清,大清海军和德国海军共同使用青岛对抗俄国,俄占之九州岛与德占之四国岛相近,德人深忌之,必允我所请,此为联德之计。”孙纲说道,

“此计甚好,以青岛为诱饵,引德人为我奥援,德人亦别无选择,哈哈,”李鸿章大笑起来,说道,“美国此次在日本没有利益可言,又忙于对西班牙开战,你说的这个拉美,又是何意?”

“此次瓜分日本美国虽未参与,但并不表示美国不关注日本之局势,美国此次借兵轮被炸一事向西班牙兴师问罪,非为古巴之独立,为抢夺西班牙之殖民地也,此次马尼拉一役,西班牙舰队尽覆于斯役,菲律宾全境当为美国所属,菲律宾与日本仅一海之隔,两地皆为欧亚海路中转站,日本国门最早被美国轰开,表明其对日本兴趣极大,此次未能分得一杯羹,必不甘心,从其情报人员暗中助我大清就能看出来,”孙纲说道,“我大清可向美国提出,大清同美国联合倡议,让日本各藩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某位总统和国务卿的专利就这样被一只小小蝴蝶残忍的剽窃了),拉拢美国与我大清合作,制衡列强在日本地势力,美国一贯主张机会均等,眼见事情对自己有利,应该是不会反对的。”

“这个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又是怎么回事?”李鸿章让这个新名词一下子绕糊涂了,不由得问道,

“说白了不外乎这么几个方面,就是各国在日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互不干涉;各国对他国自己势力范围的货物接同一标准征税,标准由各国协商拟定;各国对进入自己在日势力范围的他国船只,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只的港口税,包括势力范围内的铁路使用也是一个意思。”孙纲对李鸿章解释道,“这样做的目地是因为日本处于欧亚海上交通要冲,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日本成为各国海上商路的中转站,日本离大清近,大清在海上贸易可以因此得获大利,同时,另外一个好处是,各国都明白这样做对自己的利益,就不会想着再让日本恢复成以前的状态了,日本就不再有统一地机会,也就永远不会对大清再造成新的威胁。”

这是他一路上经过深思熟虑想出来的,而且让江穆齐帮着做了补充。本来说给李鸿章听的意思是让李鸿章根据这个“以夷制夷”,但现在恐怕得他本人亲自操刀上阵了,但是李鸿章明白后以此统一朝廷的“声音”,作为他的后盾,也是必不可少地。

(一百九十八)发生了什么事

又和李鸿章详谈了好长时间,李鸿章感觉又象被他给上了发条一样,开始运转了起来。

也是,李鸿章作为那个时代比较先进的人物,虽然目光远大,可他对世界大势的了解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象从信息发达的后世穿越来的孙纲一样,尽管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知道的东西却远比李鸿章们更全面和具体,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以点带面”利用蝴蝶效应改变历史走向的主要原因。

他已经和李鸿章商定,由李鸿章在京城和各国公使就孙纲提出的计划开始暗中“斡旋”,等到孙纲去日本东京参加会谈的时候,便可借力打力,既达到肢解日本的目地,也可以防止某个列强在日本一家独大,对中国造成新的威胁。

如果中国有了一个安定的国内外环境,从容进行“维新变法”,发展积蓄足够的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了。

只是他担心这个“维新变法”即使能够成功,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