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1/4页)

炮塔因为布置得较低,遇到海浪较大时则根本无法开火射击!

听设计人员这么一说,孙纲想起来了,好象英国后来的“无畏”号战列舰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那样就意味着,在舰首向敌或高速追击敌舰时,两舷的主炮实际上在有风浪的条件下,是不能发挥作用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如不要了。

魏瀚和白里安都倾向于“开远”式的“火力均衡布置”思想,所以才会提出来这个方案,但现在问题来了,在舰首方向只有两门主炮可以使用的话,就根本谈不上“火力均衡”了。

“开远”舰为什么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为,“开远”舰的四座238毫米炮的炮塔都是单装的,体积和份量都较轻,以“开远”舰7000多吨的排水量,完全可以在高干舷上做到均衡布置,而不影响战舰的适航性和航速(“开远”跑得和“致远”几乎一般快),以及在高速行驶中或有风浪的情况下向各个方向开火。

白里安和魏瀚等中法技术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可以说是相当严谨和负责任的,毕竟他们都知道,中国可不比法国和英国,甚至是俄国。中国目前财力有限,对于战列舰这种“大国的玩具”,孙纲手中的每一两银子可以说都十分宝贵,绝不能浪费在这种在实战中意义不大的舰艇身上。

孙文、詹天佑和段祺瑞等人听了他们要求作出修改的意见后,也都表示赞同。

詹天佑也算是海军出身,知道这当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又有技术人员提出取消两舷的可旋转主炮塔,改成单装的炮廓式副炮时,詹天佑就指出,这种需要调整军舰位置来发挥火炮作用的作战方式,笨拙而不灵活,而且火炮在射击中存在死角,在真正的海战中是要吃大亏的,当年“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巡洋舰就是差不多的这种火炮两侧布置方式,而最后海战的结果,不用说,当年同时在场的魏瀚也知道得很清楚(魏瀚当时好象在一艘鱼雷艇上)。

(二百六十三)“三联装主炮”的中国“无畏舰”

从后世穿越来的孙纲清楚地知道,战列舰在设计之初,追求的是主炮的投射火力的密集性,但随着舰炮的结构复杂化和重型化,大型战舰上的重炮越装越少,这时候就难以保证战舰火力的密集性。最早设计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利用增加炮塔数来达到目标,但因为单装式舰炮不可能在有限的舰上空间安装太多,为了不造成火力分散,出现了联装舰炮。

最早的联装舰炮就是双联装主炮塔的设计方式,但随着战列舰的主炮越来越大,体积和重量也越来越大,双联装主炮带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主炮的布置法一直是军舰设计的重要内容,一艘军舰的吨位和空间有限,如果主炮布置不当,将直接影响整个军舰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因为,如果主炮塔数量过多的话,会大大影响舰体的强度,同时多门主炮齐射时产生的巨大的后座力和冲击波经常会带来很多可怕的后果。

比如说,在舰体强度不够的情况下,主炮齐射时舰体的脆弱部分就会被震得粉碎,导致整个军舰的灭顶之灾。即使“万幸”舰体没碎的话,所有主炮齐射造成的破坏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战斗中主炮的射击精度。

在目前战舰结构强度未能解决、而又不可能无限延长舰体的前提下,太多的炮塔不仅不能加强火力密度。反而会影响主炮地使用效能。由于火炮炮塔转速受目前的机械工艺影响,转动比较费事和困难,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内集中火力向敌舰射击。抢战先机,后果也是灾难性的。

目前地双联装多炮塔战列舰在战斗中一般是多个双联装主炮塔一齐转动后瞄准固定方向开火射击,如果主炮塔的数量不够的话,就会影响各个攻击方向的火力和密度,然而炮塔数量要是过多的话,又会使整个战舰结构不强,装甲安装困难,火力分散。而且还会造成战舰航行时的稳定性大减,风浪一大甚至有倾覆的危险。

再一点就是,在两舷安装双联装可旋转主炮塔的主炮布置方式,直接会造成军舰地横向稳定性受损,并且舷侧装甲就不可能足够厚。在海战中,这个地方一旦被敌舰击中,后果很可能是致命的。

多少年来,军舰设计师们一直在如何尽可能多的布置主炮塔而又不影响军舰的其它性能这两者之间艰难的平衡着。

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

上次英国海军的“到访”可能是给了中国这些造船技师们以很大刺激,所以。魏瀚的希望是,中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