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 (第1/4页)

其实还没等东三省的将军们有动作,山西那边就已经有反应了。

在北洋的“通电”发出后不久,山西巡抚毓贤指责北洋方面“拥兵自重,意存观望,首鼠不前”,通电全国,表示要“勤王靖难,拨乱反正,拯民于水火”,随后,毓贤亲率兵马800人驰援京师,援助被袁世凯打得抱头鼠蹿地以庄亲王载勋为首地满清皇室亲贵。

“这些地方满员的反应也在意料之中,”江穆齐知道后对孙纲说道,“如果袁氏能够消灭掉他们,也省得咱们日后再清理他们了。”

“我看他这回要玄,只不准谁收拾谁呢。”孙纲说道,

他已经知道了,毓贤手下地兵马有3000多人算是“正规军”,“枪炮俱精”,战斗力较强。其他的都是“义和团”(“义和团”的“原产地”不是山东吗?怎么从山西那边冒出来了?),但就这些人,也够袁世凯喝一壶的了。

可毓贤说北洋“拥兵自重”是什么意思?

北洋陆军早已经都裁没了,难道说的是北洋海军不成?

“大人怎么把武卫三军给忘了?”江穆齐看出来了孙纲的心思,提醒了他一句。

孙纲想了起来,原来一直受荣禄节制的驻扎在天津到北京之间的武卫三军目前居然没有任何动作,确实是很让人奇怪的。

武卫三军,分别是聂士成部武毅军,董福祥部甘军和马玉昆部毅军,目前算是大清陆军当中的精锐了。

京中大乱,这三支军队却没有任何行动,着实有些不合情理。

“孝乌已经做了安排,大人放心好了。”江穆齐又说道。

(三百一十九)正式掌军

“听说康有为曾经派人联络过董聂二军,”陈志坚对孙纲说道,“聂士成部武毅军和马玉昆部毅军皆参加过甲午之役,董福祥部甘军参加过平定南疆阿古柏之役,都是身经百战之军,战斗力极强,且皆为德式枪炮,若是卷入叛乱之中,麻烦就大了。”

“聂士成和马玉昆都和日本人血战过,讲国家民族大义,又都是中堂大人旧部,应该不会有事,让中堂大人写封信就可以搞定,”孙纲说道,“所虑者,董福祥一军耳。”

“如孝乌所料不错,董福祥之甘军必当助袁,”江穆齐说道,“毓贤想赢,恐怕很难。”

“怎么知道?”孙纲问道,

“董福祥出身草莽,贪恋禄位,康有为若向其许以高官厚禄,其必应之。”江穆齐说道,

“可要是东三省这边的满兵再加入进来的话,胜负尚属难料。”孙纲说道,“盛京、吉林和黑龙江那里都没有消息,我觉得要坏。”

“董福祥助袁更好,”江穆齐说道,“纵使满亲贵这边取胜,其兵也必当折损大半,无力统驭全国,对我们有利。”

“你能肯定董福祥会帮助袁世凯?”陈志坚问道,

“他不去的话,咱们可以想办法让他去。”孙纲对江穆齐说道,“交给你了。”

如果东三省的满军加入到“讨逆”的那一方,袁世凯肯定抵挡不住,让董福祥的甘军加入到他那里,力量就“平衡”了。

等他们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就是自己该出手地时候了。

孙纲随后又请李鸿章给聂士成和马玉昆各自写了一封信,盼他们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要掺和到北京的“乱战”中来,信发出去后不久,果然不出所料。聂士成和马玉昆率军掩护从北京逃难出来的百姓退往天津驻守,表示“唯中堂马首是瞻”,他们还和天津知府一起给孙纲发了电报,希望旅顺这边能接济一下粮饷,并“赈济灾民”,孙纲答应了。马和远在上海的盛宣怀联络了一下,上海方面和旅顺一起筹措了粮食和银子,由孙纲派运输船运往天津。

聂士成给李鸿章的信里面还说,康有为派人联络过他们,希望武卫三军加入他们地阵营,他和马玉昆都拒绝了,董福祥没有表态,而前些天有人到他们那里“传旨”。命他们率军入京“拱卫京师”,聂士成和马玉昆都没有听,而董福祥则“领旨”率军出发了,他们俩担心天津有失,就没有阻止。

“聂功亭也是没有办法,”李鸿章叹息了一声,说道,“武卫三军有二军得已保全,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盛京将军增祺派人来旅顺调运军火。晚辈以库存已尽回复他们了。”孙纲说道,“这样看来,他们也要起兵了。”

“你做得很好,不能给他们。”李鸿章点点头说道,“不然的话,这仗就好打个没完了,将来可如何收场?”

“俄军近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