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1/4页)

了尽可能的团结最多的人,为以后的“变天”做准备。

他借俄国人可能入侵(现在应该是快变成现实了)的理由,让这些封疆大吏派兵支援北洋,目的是为了一步步控制南方和内地的军权,不给“军阀割据”提供机会。

至于“变天”后采取什么样的政体,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在让大家公议后,定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做决定。

因为中国毕竟是从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走过来的,说变就变,只怕会适得其反。

可只要海陆军权都在自己手里,就不怕有人想翻盘子搞复辟!

现在,张之洞等于帮了他一个忙,提前把这个“敏感”问题给提了出来。

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把这个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解决了,对以后他的计划的开展,将是会有很大的好处的!

“昔周厉王之乱,天下无君,周公、召公共行其政,周之国脉得存,是共和之肇始,”张之洞说道,“今康有为作乱京城,而诸王公妄兴兵戈,托身异族,不惜卖祖宗之地以求荣,国家有大乱之兆,京中诸公幸赖敬茗救护,方得保平安,如今国将不保,诸公不趁时奋起,更待何时?”

没有意想之中的吵吵闹闹,孙纲看到许多人居然面露赞许之色。

孙纲想了想,他们有这种表示其实也很好理解。

这帮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士大夫“精英”们,“忠君”思想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反对康有为们的“变法”可以说在情理之中,康有为们的“政变”行为是他们根本无法容忍的,而满族亲贵们为了打败康有为而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的行为又让他们感觉到寒心,这些“精英”们的思想行为因为受到“传统固定思维”的限制,本能地有些“排斥”(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西方的政治模式,可如果是一种类似“变通”的“中国模式”的话,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按中国人的说法,“共和”其实并不是西方的首创,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中国就已经有了。

西周时期,周厉王暴虐侈傲,专利作威,宠信佞臣,国政日非。国人对厉王非常不满,开始发起了牢骚(叫做“谤王”),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道路以目”(史称“厉王止谤”)。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流于彘”)。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静才得以幸免于难。

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

这段历史,就是后世的中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召公讽厉王止谤”故事,对后世的学生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而大清朝现在的情况,和周朝“当年”的情况还真有些差不多的说。

孙纲这时在心里暗暗佩服张之洞,您老人家真是太有才了。

(三百二十三)针锋相对

如果张之洞的想法能够实现,由李鸿章以“共和”之名执政中国的话,中国应该可以很快的从混乱状态中恢复过来。

毕竟,“中兴名臣”李鸿章的个人威望,现在至少孙纲是不能比的。

而由李鸿章“主持大局”的提议,又是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的张之洞和刘坤一提出来的,地方和中央在这个时候难得能够达成了一致,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形成的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膨胀的局面,很可能就因此而结束!

而张之洞的这个提议,对孙纲本人的好处也是很大的。

因为,以李鸿章目前对自己的推重和支持,将来的“接班人”,应该就是孙纲自己了。

想到爱妻马早就说过,希望自己将来能接老头子的班,当时他还以为不可能,能够把北洋握在手里就不错了。可没想到,短短的几年,这就已经快要成为现实了!

可能马也没想到,自己的丈夫将来接手的,会是整个的中国吧?

“香帅所言甚是,”王文韶说道,“国家靡乱至此,非有老成持重之人主持不可。”

“舟中之议,原本为万不得已之法,没想到现在却”刘坤一叹息了一声,没有再说下去。孙纲能明白他的意思,他们在来时的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