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 (第1/4页)

相当大的麻烦(比如说云贵总督林绍年就不敢忽视“滇南王四”的意见)。所以如果成立以的方绅士为主要代表的“议政院”的话。对国家来说。应该是有很大好处的。

张之洞原先是湖广总督。也知道这些。陈宝箴一说他立刻就明白了陈宝箴的意思。因此也表示了同意。于是。带有中国早期议会性质的“议政院”。也就这么成立了。

陈宝箴还提议各省同时成立“咨议局”。做为的方政府的议政机构。由各省的方绅士公选代表参加。然后由“咨议局”公选代表进入国家中枢的“议政院”。参与国家政治讨论。“使上下情相通。不至雍塞”。

对于这个建议。政务院的所有人都表示了同意。带有中国早期的方立法机关性质的“咨议局”。也就此成立。

没有了落后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的阻碍。中国现在呈现出的。已经是一番新的气象了。

可进入了国家权力中枢的孙纲。看着新生的中国发生的可喜变化。现在却并没有轻松的感觉。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的孙纲可以说位高权重。但权力大了的同时。也意味着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大了。

因为。自己现在。是站在国家全局的高度来看问题了。

(三百九十六)由“追悼会”想到的

由于因为孙纲在军事上的力挽狂澜,中国才得以转危为安,所以在他被推选为“华夏共和国”政务院参政的同时,李鸿章把负责全事的军务部也交给了他负责,由他兼任军务部长,并批准了他扩充海陆军的建议。

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们这些政坛大佬心里很清楚,如果不是孙纲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奠定了新的“华夏共和国”的基础,想要有今天的安定局面,是根本不可能的。

枪杆子里出政权,现在,李鸿章他们已经认识得非常深刻了。

这样一来,中国的国防重任,就压在了孙纲的肩膀上。

这了统一事权,李鸿章没有仿效西方国家,分别成立不同的“海军部”和“陆军部”,而是将全国的军事指挥权集中到了军务部手里。

因为,中国从甲午战争开始,到现在的抗俄战争结束,所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军陆军的协同作战,李鸿章认为,“若按前清时分设海陆署,一旦有事,临阵不能相谐,有难不能互助,实为不妥”,因此,设立了军务部,由军务部长统一负责指挥海陆军协同作战。

而孙纲多次指挥过海陆军作战,“年岁虽轻,然叠经战阵,海陆军事,莫不精熟,每战皆胜,百战宿将,亦服其能”,因此这军务部长一职,就非孙纲莫属了。

对孙纲来说,掌管全中国的军事力量,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满清王朝给他留下来的将近百万人的庞大“陆军”,现在就够他喝一壶的了。

清朝现在虽然没有了,但在各地驻防的满族旗兵,战斗力虽然极弱,但对刚刚新生的“华夏共和国”来说,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在“己亥之变”刚刚开始时,除了东三省的旗兵随同满清王公亲贵讨逆外,在一些其它地省份。也有一定数量的满族旗兵响应,但由于“讨逆军”失败得太快,随后又发生了俄国的侵略,这些旗兵又都返回了驻地,由于满清王公亲贵对国家的出卖,引起了百姓的极大愤怒。很多满人官员都被汉官驱逐下台(包括总督和巡抚这种量级的),一些旗兵部队还被所在省份地练军解除了武装,现在,新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华夏共和国”成立了,这些旗兵和国内的很多满人都惴惴不安,担心受到汉人的清算。

毕竟。满人几百年对汉人和其它少数民族地压迫造成地民族裂痕。不是那么容易修复地。

自己想整顿全国地军队。这些旗兵就很不好处理。

孙纲和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说了自己地担忧。“政务院”在经过仔细研讨之后。决定先着手办两件事。以此来消除满人对新政权地疑忌心里。让国家不至于陷入民族分裂地状态。

这头一件事。就是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丧事。“以安天下满人之心”。

慈禧太后被康有为派人杀掉后。这帮人采取了和曰本人对待明成一样地手法。进行了“焚尸灭迹”处理。后来又经过战乱。现在仅仅能收集到一些慈禧太后地遗骨。而光绪皇帝因为悲伤过度。在慈禧太后被害后三天就去世了。尸体一直还放在殓宫内没能下葬。李鸿章等人商议后决定。给两位昔日地国家最高领导人举行隆重地“国葬”。既表示对“前领导”地尊重。又向天下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